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文化 > 正文

如果青春也在那里,我们能怎样回忆苦难?

 
  按:冯小刚的《芳华》这几天点映了。这部电影经历了一些风波,如今才得以重新回到院线。回想冯小刚近几年的拍片历程,似乎没有哪部是顺风顺水的,去年的《我不是潘金莲》也遇到了一些阻碍。但回忆文革这事儿,冯小刚一讲出来,微信君就忍不住想到莱维的那句话:“过于频繁地唤醒一份记忆,并像故事似的讲述它,这份记忆就会渐渐变成一种结晶般的、完美的、添枝加叶的、在经验中千锤百炼的老生常谈。”
 
  我们都明白在当下,当在公共领域谈论文革时,你很难触及苦难的本质。所以在谈论文革或其他稍敏感题材(比如《芳华》里还出现了中越战争)的中国电影那儿,故事很难直白,更多是旁敲侧击甚至得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结论。记忆是粗粝的,经过剪辑与挑选的那是故事。电影当然要讲故事,但像《芳华》这样的影片却是以“记忆”的名义来将这故事合理化,就好比影片的结尾落脚点不在其他,而是:生活再多波折,我们也曾有过青春。于是不禁要问,这被第五代导演说了许多的“文革记忆”,还是真的文革记忆吗?
 
  今天我们再来读读莱维。他在《被淹没与被拯救的》开头就谈到了人的记忆是有多么不靠谱,尤其是在回忆苦难的时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