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红色历史,学习十九大精神
不久前,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不忘初心: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井冈山——一个活跃在红色生命里的不可磨灭的基因。
《井冈山笔记解码红色基因》一书中,作者李宜航重上井冈山,也感悟良多。今天,我们跟本文作者一起重游井冈山,希冀带给你不一样的体验。
(掀起一阵红色读物阅读热潮)
重上井冈山
苏区归来,重上井冈山。
对井冈山,但凡来过的都不吝赞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曾赋诗曰:“四面重峦障,五溪曲水萦。红根已深植,今日正繁荣”。朱老总,1962年饱蘸深情地写下了“天下第一山”五个大字。著名作家魏巍则直抒胸臆:“不朝圣来不拜仙,我来朝拜井冈山。人说你五千八百尺,我说你天下第一山”。我曾多次来过井冈山,并在朋友圈感慨:若论山栖谷隐,还是井冈山。晨披朵云,夕望竹林,漱石枕流,鹭朋鸥侣……那画面太美不忍直视!
可能是吃坏了肚子,腹胀如鼓。好在归途中一直在播放革命史电视剧《红色摇篮》,大家都看得着迷,也让我暂时忘却了疼痛。
学院的培训真是“润物细无声”。在两次共六天外出教学的车上,都安排了播放红色电影、电视剧。这次,播的是2010年拍摄的《红色摇篮》。该剧讲述了1929年至1934年这5年多时间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以瑞金为中心的赣南、闽西苏区纵横驰骋,进行共和国建设伟大预演的历史故事。
给我印象极深的是毛泽东的坚忍不拔。他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诱敌深入”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却没有被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人所重视,甚至被一些吃过洋面包的领导人视为另类,屡遭打压。就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前两天所召开的中共苏区中央局第一次代表大会(赣南会议)上,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正确领导已开始被排挤、批评。一年之后的宁都会议上,毛泽东对军事的正确领导也遭到排斥。1932年10月26日,因病在长汀福音医院治疗的毛泽东被远在上海的临时中央正式免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失去了对自己亲手创建的这支队伍的直接领导权……但毛泽东就是毛泽东,他充分显示了“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既有临事权变的过人机智,又有包容团结的博大胸襟,终于化解了一次次的人生危机,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因为,他充分认识到了人民群众所蕴含力量的伟大,始终相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
其实,中井院的红色音像教学,平时已经渗透到了我们学习、生活、休闲的每一个空间和时间,熏陶着我们,感动着我们。学院在闭路电视网开设了两个教学频道,专门播放音像教学片。时间从每晚19:35开始,至21:50左右结束。其中,1频道是纪录频道,播出宣传片《让梦想照亮未来》、“井冈山儿女口述史料”专题片、政论专题片、文献纪录片等;2频道是影视频道,播出有关历史教育、国情教育的经典影视,每晚3集。印象最深的是,早上起床时,播的是红色歌曲,饭堂就餐时,放的是红色访谈,院内散步时,飘过来的也是革命歌谣……哈哈,红色包围圈!
我没有具体统计过学院有多少图书馆、阅览室、书店,但感觉“有书” 的地方相当多。因为穿过走廊,或者走去饭堂,甚至去学2楼买些日常用品,路两旁都排满了书架,也分不清是教室、阅览室还是书店。我有次走进去,完全被震住了,全是红色书籍,书山啊。
此外,院内设计,处处匠心,单单看风物名字,就让人自省、自悟、自觉。如廉溪、明德桥、正气亭、群英廊,等等。在这些地方散步,红色歌曲会悄悄“钻”过来,引得你不由轻声和。听得最多的是《十送红军》、《八角楼的灯光》、《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有一次我气喘吁吁步行到了半山腰,居然第一次听到了传说中的《朱总司令的扁担金光闪》——“弯弯的哟山路哟长又长啰喂,朱总司令挑粮哎上呀么上井冈啰喂。哎!红米南瓜哎喷喷香啰喂,革命战士哎肩上担啰喂……”
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它们,像高原呼唤我,像磁铁吸引我,像宝藏诱惑我……我仿佛回到了故乡,重逢了童年。世界睡去,大地寂静,先烈们向死而生,而我在竹林深处穿梭。
本文摘选《井冈山笔记解码红色基因》,作者李宜航现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羊城晚报社副社长。本书是作者参加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第4期年轻干部党性教育专题研修班后所著,该文记录了学习期间的各种见闻和体会。这本书为读者了解井冈山精神、了解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党性教育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参考蓝本,特别是对到井冈山“学什么”“怎么学”“学习达到什么目的”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