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县境内的云顶石城,曾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川八柱”之一。700多年前的南宋末期,云顶石城的宋军利用天然屏障,屯兵据守十五年,顽强抵抗蒙军的进攻,并使蒙军大吃苦头,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蒙军对蜀人的灭屠。云顶石城作为四川保存完好的古战场遗迹,近年来也吸引了很多历史学者的关注。
理县筹边楼。
薛城,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境内,自古是历代兵家必争的边防重镇。
对史学十分熟谙的蒋蓝介绍:唐太和五年(公元830年),为时任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修建了著名的筹边楼。薛城筹边楼,是川西平原难得保留的一处古代防务遗址。晚唐时期,唐军与吐蕃军在边境战事频仍,打得难解难分,李德裕跟一般的边关大将不一样,他并没把筹边楼纯粹作为军事要塞,而是将此楼当成一个会盟和交际场所,从而缓和了汉藏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为边境的和谐安宁做出了很大贡献。
平乐 邛崃
历史尘埃里的秦汉驿道
在蒋蓝看来,平乐古镇当然是个“老”古镇,但它犹如一口深井,映照出弥久如新的历史文化光影。
早在公元前150年的西汉元年,平乐古镇就已形成集镇,开始兴旺发达。穿镇而过的碧绿白沫江见证着平乐两千多年的历史,“一江分三水”的独特格局,使平乐在江水的滋养下形成灿烂的八大文化——水、火、贡茶、铁、纸、民风民俗、路、宗教文化,以及独特的民居建筑。值得一提的是,在平乐镇骑龙山城隍岗,还保留着极珍贵的历史遗迹——秦汉驿道遗址。
大雅堂 丹棱县
中国古代诗歌的圣殿
古人多以能否登大雅堂,作为衡量文学艺术作品雅正或粗俗的标准,成语“不登大雅之堂”由是产生。四川丹棱县大雅堂,就是这个著名成语的原生地。
大雅堂遗址,在今眉山丹棱县城南高庙沟,建于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由丹棱名士杨素翁出资承建。堂内珍藏由黄庭坚手书杜甫西川夔峡诗碑三百余方,黄庭坚为之题名“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记》。蒋蓝对大雅堂赋予了这样的历史文化坐标高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的圣殿。
夹江造纸博物馆 夹江县
抗战后方重要产纸地
四川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位于夹江县城西千佛岩西面。从隋唐初创到明清兴盛,夹江竹纸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声名大噪。
抗战时期,夹江成为大后方纸张的重要产地,产量之多,种类之繁,品质之佳,技术之精,均为全国之冠。在这一时期,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先后两次到夹江马村大槽户石子清、石国良家,一同研制新纸。试纸成功,画家试笔后赞之曰“乾隆帝用的纸也不过如此……中国有了宣夹二纸,堪称二宝”,将夹江纸提升到与安徽宣纸齐名的地位。
燊海井自贡
世界第一口超千米大井
自贡燊海井。
作为自贡人,蒋蓝当然很早就关注过他家乡的燊海井。
燊海井,坐落在自贡大安区阮家坝山下。近年来,燊海井散发出的历史之味越来越浓郁,也引起专家和游客的青睐。燊海井开凿于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凿成,历时13年,井深1001.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大井。燊海井的开凿,不仅揭开了这块三迭纪嘉陵江石灰岩地层地区的秘密,而且由此因盐兴市,自古以来,各地盐绅商贾纷至沓来,凿井设灶,一时市景繁华。蒋蓝骄傲地为故乡拉票:燊海井是土法生产井盐的“活化石”。
铁像寺 成都高新区
时尚元素与成都特色交汇处
成都经过明末战乱,明朝寺庙保存者甚少,位于成都高新区南郊的铁像寺,算是硕果仅存。
《华阳县志》载:明代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掘地得铁铸释迦牟尼佛像,因建寺供奉,即以铁像名寺。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及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屡次重修。1940年代,由爱国高僧能海上师进藏学法后开创为汉族地区七个金刚道场之中唯一的尼众道场。铁像寺山门的匾额,是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大雄宝殿系明代的建筑,保存了繁复的窗花。铁像寺水街坐落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中间,传统文化与现代节奏、国际元素与成都特色在这里交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