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文化 > 正文

阿来、麦家最近先后加入驻校作家行列 驻校作家做些什么?

著名作家、浙江省作协主席麦家于上周受聘浙江大学讲座教授并成为该校首位驻校作家,另一位著名作家阿来也于上月下旬受聘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第11位驻校作家。何为驻校作家?驻校作家存在的意义何在?随着越来越多的著名作家走进高校、挂上“驻校作家”头衔,这些问题近日也引起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关注和热议。

据了解,驻校作家制度一般是指把作家邀请到校园进行相关写作课程讲座。这在很多欧美国家都很常见,且已经实施多年,如张爱玲就曾于1967年获邀担任美国纽约雷德克里芙学校的驻校作家。中国也早在十余年前便开始了驻校作家制度的探索,著名作家王蒙2002年受聘出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顾问、文学院院长时就向校方提出要聘请驻校作家,让他们在海大进行创作及开展教学交流工作。王蒙的建议得到了校方的认同与支持。在王蒙的引荐下,毕淑敏、余华、迟子建、张炜等作家先后受聘于海大成为驻校作家,海大也由此成为最早一批尝试驻校作家制度的国内高校。此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都陆续引进驻校作家制度,使之在中国高校内渐渐蔚然成风。

驻校作家,做些什么?

阎连科刘震云带研究生

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目前国内的驻校作家制度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高校直接把作家聘为正式教师,作家的人事编制也转到学校,他们要像其他教师一样开设常规课程,或者进一步招收研究生等;另一种是聘请作家为兼职教授或兼职指导教师,不定期进校讲课及开展与学生的文学交流活动。前者,像今年3月,作家毕飞宇就调入南京大学,被聘请为教授,并在南京大学成立工作室;后者则为更多作家所选择,比如莫言之于北师大,刘震云之于人大,麦家之于浙江大学等。

阎连科、刘震云等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请的驻校作家。院长孙郁介绍说:“我们对阎连科、刘震云没有规定动作,也没有什么具体要求,主要是因他们的存在而使学生感受到创造性写作的价值。他们会有一些讲座,和学生有一些互动。近来他们招收了创造性写作专业的研究生,像阎连科老师等还兼一点课程。他们还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比如到国外名校访学,和域外翻译家、作家对话等。人大的课程设计不同,分两个部分,一是请专业作家授课,集中讨论一些写作的问题;另一部分是讲授文史哲课程,带有学术的因素。文学院驻校作家的存在也使学科结构出现了变化,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亲近国内外一流的作家。”

2012年出任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主任后,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一直致力于推动驻校作家及相关项目的开展。在近日由《江南》杂志“非常观察”栏目组织的专题论坛上,方方介绍,受邀作家在该校一般至少需驻校两周。这两周内需要完成给本科生讲一次课、在学校人文基地作一次演讲、参与一次作家自己的作品朗读会及无主题对话等“必选动作”。方方开玩笑说,一开始作家们对这样繁重的任务总是“叫苦连天”,但后来却都乐在其中,很多作家都表示愿意来华中科技大学驻校,因为“但凡来这里的作家都会收获一份感动。他面对的是读了他很多作品的人,他出现的地方都挤满了学生或是读者。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作家心动的了”。

作家驻校,效果如何?

能让作家变年轻 能让学生喜欢上写作

作为文学界与大学教育沟通互补、培养专门写作人才的一种机制和模式,驻校作家制度经过国外很多大学长期实行后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比如当下活跃于美国文坛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等,很多都是出自于这种以驻校作家制度为基础创办的大学写作研究生班。中国高校教育界和众多作家本身对此也一直持肯定的态度,像严歌苓2014年受聘为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时就曾讲过:校园是文学知识和文学流行最快传播的地方,能够为作家和学生都提供很好的文学滋养。

2015年成为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也高度评价驻校作家制度:“作家从封闭的书斋走出来,进入学校,设帐授徒,直接和年轻人打交道,会使自己年轻起来。在社会生活中,大学生总是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端,与他们交往,肯定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一个作家要想使自己的作品保持锐气,必须不断地从外界汲取新鲜的东西。作家进入校园,对作家的写作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2013年成立以来,已先后邀请了贾平凹、莫言、苏童、余华、阿来等11位作家成为驻校作家。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介绍,北师大成立写作中心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高端交流的平台,借助莫言的感召力,邀请到了不少世界优秀的作家和中国作家进行创作方面的交流。与此同时,他还透露,驻校作家迄今培养了很多作家,当代作家中从北师大走出去的可谓占据了半壁江山……驻校作家进驻北师大后,要开展一些演讲、讲课以及对话,“自名作家进驻校园,我最深切的感受是,北师大的学生们创作热情比过去高得多,每天下课都有同学塞给我新写的作品请教。”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也介绍:人大文学院引进的作家张悦然、梁鸿等都很有人气,她们的课很受欢迎,许多学生因之而喜欢上了写作。

作家驻校,哪些需改进?

既不能长期做义工 也不能当作贴金工程

在《江南》杂志“非常观察”栏目组织的本期专题论坛上,方方就坦言,持续组织驻校作家的讲学活动,也有一些阻碍。不少项目,如果想要做得长久,仅靠老师和作协员工们的理想和情怀这一类空洞口号支撑,是不可能的。而让大家长期做义工,她作为中心领导,仅从心理上就承受不下去,“所以,今年秋季的作家讲学中止一期。一则让大家休息一下;二来也是等待明年政策是否能稍好一点。当然,如果现状仍然像现在这样,或许就永远停下去了。”

旅加作家张翎则认为,用“成本回收”这样的短视思维模式,是很难衡量驻校作家带给高校的具体收益的。一个作家在版权页上写下的“本作品是在××大学驻校期间完成”的字眼,从长远来说,带给这所高校的,也许是更为深远的回报。据她了解,国外一些高校的驻校作家制度仅仅是为一些他们认为有才华、而经济上需要帮助的作家提供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帮助他们完成手头的创作计划而创立的。张爱玲和她的第二位丈夫赖雅,就得到过这样的资助。如今,与张爱玲生平密不可分的那几家美国高校的名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强调,关键是学校要有完备的机制和配套的条件,为驻校作家提供好的创作环境和与学生互动的条件。“驻校作家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走形式,更不是让驻校作家为高校脸上贴金,而是使写作技能的培养成为一种习惯和机制,以此推动教育本身的变革。”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