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方式愈发多元的当代,究竟什么才是好物?
生活器物的创作者,造物的初衷是什么?
而那些试图将器物容纳进日常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又是怎样看待事物的呢?
濑户内海,不仅有让人心驰神往的风景,也是日本生活工艺的中心。这里有柳宗悦、野口勇留下的民艺传统,也是当代匠人聚集之处,是一年一度的“濑户内生活工艺祭”举办地。在这里,商品经济和民艺传统激荡碰撞,孕育出了将器物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
“濑户内生活工艺祭”是一批生活工艺创作者爱好者发起的工艺品展会,于每年秋季在日本高松市举行,活动为期两天。这是一个创作者与使用者面对面交流的平台。会场不仅有工艺品买卖,也有主办方音乐会、街头表演、美食分享等活动,是人们欣赏工艺、分享生活的欢乐庆典。
“濑户内生活工艺祭”的宗旨:和认识的人聚在一起,用让人喜爱的器物分享美食,一起欢庆生活之美好。
对于“究竟什么才是好物”这个问题,濑户内生活工艺祭实行委员会成员走访了多位器物的爱用者与制作者,有活跃在工业设计前言的设计师、当红料理设计师、作家、品牌设计师,以及知名匠人……
每位受访者对“好”的定义各不相同,但相通的是,能够得到认可的器物必然美而有温度,足以照亮生活。
这本《器物的足迹》由日本濑户内生活工艺祭实行委员会编纂,以濑户内为原点,走访数十位日本匠人、作家、设计师,分享器物与人的点滴故事。
本书还收录了濑户内生活工艺委员会的“濑户内海巡礼”,走访香川、松本、高松、赞岐等地,在饱览当地风景、建筑的同时,寻找民艺运动以来的生活工艺痕迹。
器物创作者与使用者和鸣的协奏曲
文丨三谷龙二
我认为,日常使用的生活器物,讲求的不是设计精美或独具特色,而是毫不矫饰,能与生活融为一体,功能性强,造型耐看和实用。
日本有许多从事手作、自由创作的人,打造着心中理想的生活器物,而且有不少人支持这些创作者;也就是说,很多人正使用着手作的生活器物。我想这在高度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中是极为罕见的,可以说是日本的特色吧!这完全是因为日本人执着于素材的细致感,以及对于倾注心力、打造细工的职人精神所抱持的强烈热爱与信赖,这是从古至今不变的坚持。
“濑户内生活工艺祭”就会集了这样一群生活工艺创作者和爱用者,于每年秋天在四国高松举行为期两天的活动。工艺圣地香川县,不但拥有漆艺与茶道等传统文化,还设有县立工艺学校。战后地方政府亦大力推动设计文化,由流政之、中岛乔治等工艺家领头的“赞岐民具连”活动,边吸收来自外地的新风潮,边琢磨自己的设计风格,发展出当地才有的特色。
因为“濑户内生活工艺祭”,我想要写一本有关工艺的书,于是,我访谈了几位创作者,再将谈话内容汇整成文。 虽然有人说工艺界是“不动口,只动手”的世界,但我想,思考器物与人、器物与生活之间有何关联时,还是得用言语来表达。一件物品蕴含着创作者的故事,也有着使用者的故事。探索“器物的足迹”,倾听关于物品的故事,无论是手作品、机械制品残留在家中的可爱足迹,还是带点哲理的事,生活器物的前景意外地广阔。
邀请大家一起用心倾听本书所记录的器物旅行过的世界,这个小小的故事。
《器物的足迹》
[日]濑户内生活工艺祭实行委员会 编 / 杨明绮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