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整理 | 河西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文学大爆炸的40年,其产生的成果,一点都不逊色于拉美的文学大爆炸。
北岛们点起了一盏诗歌的青灯,猛烈敲打着人们的心灵。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批年轻诗人开始崛起于诗坛,给诗苑带来了一股新异的诗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
食指、北岛、舒婷、芒克、顾城、多多、江河、杨炼、林莽、梁小斌等一批青年诗人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朦胧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变革,对中国诗歌传统和欣赏习惯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八十年代的青春、诗意、理想、乌托邦,仿佛一场绚烂的梦境。
八十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格非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
马原的《虚构》开形式实验之风,苏童的《少年血》是用冷漠的口吻书写青春期的迷惘和苦闷,至余华的《活着》用残忍又平静的语调书写命运的悲剧,青年作家用不羁的笔反抗着传统的权威。
与此同时,现实主义文学同样开出了最美的花朵。《古船》《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佳作影响了一代人。同时在现实与幻想之间构筑他的文学世界的,是莫言,2012年,莫言获得了世界文学最高奖诺贝尔文学奖,圆了中国人的文学梦。
1986年,张艺谋还是一位文艺青年,经常读的就是《人民文学》《收获》《十月》等文学刊物。在那一年第三期的《人民文学》上,他读到了莫言的《红高粱》,为之震撼,决定将其搬上银幕。这部杰作成就了张艺谋的电影生涯。
八十年代的文学热在1989年海子去世时达到了顶峰,海子的死,夹杂着诗人的天才和一个时代的狂热,而这种狂热,到1993年顾城去世时,已时过境迁。
90年代市场经济的浪潮似乎冲淡了一点文学热,但实际上,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陈忠实《白鹿原》、王安忆的《长恨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余秋雨《文化苦旅》等优秀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版的。当我们回过头来看九十年代,说群星璀璨一点都不为过。这十年的收获,一点都不输给八十年代的荣耀,对于九十年代的文学成就,真应该重新审视。
进入新世纪,互联网的兴起让写作和出版多了更多的途径。市场的繁荣让图书呈现更加多元化的面貌。当然,同时,网络文学的崛起也冲击着纯文学的坚守。韩寒和郭敬明的青春小说各有拥趸,成为市场上的新宠。类型文学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壁垒,刘慈欣的《三体》大获成功让中国科幻文学名正言顺地登上历史舞台,这是不是意味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已经开始了?
这里所列的40本书当然不能概括中国当代文学的全貌,却可以从中一窥40年中国文学走过的道路,留下的痕迹,仿佛烈酒与浓茶,值得你细细地品味。
北岛 《履历:诗选 1972-1988》
刘心武 《班主任》
巴金 《随想录》
汪曾祺 《受戒》
张洁 《沉重的翅膀》
金庸 《射雕英雄传》
阿城 《棋王·树王·孩子王》
张贤亮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
马原 《虚构》
莫言 《红高粱家族》
莫言 《天堂蒜薹之歌》
王朔 《动物凶猛》
苏童《少年血》
余华 《活着》
格非 《欲望的旗帜》
海子 《海子诗全编》
顾城 《顾城诗全编》
陈忠实 《白鹿原》
路遥 《平凡的世界》
史铁生 《我与地坛》
王安忆 《长恨歌》
张炜 《古船》
张承志 《心灵史》
余秋雨 《文化苦旅》
王小波 《黄金时代》
阿来 《尘埃落定》
李洱 《花腔》
杨绛 《我们仨》
韩寒 《三重门》
郭敬明 《悲伤逆流成河》
毕飞宇 《推拿》
阎连科 《日光流年》
姜戎 《狼图腾》
贾平凹 《秦腔》
金宇澄 《繁花》
迟子建 《群山之巅》
严歌苓 《芳华》
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
刘慈欣 《三体》
*选自新民周刊,特此致谢。书单仅供参考,不代表人民文学出版社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