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洗白白的壹读君 | 彤 子
周末,马思纯发了条微博:读《第一炉香》有感。引用了张爱玲“语录”,惹怒了张爱玲粉丝。
张粉真心忠告“少写读后感”,马思纯回应:
承认错误,但表示不会因怕犯错而“少写读后感”。学生时代每个班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有些人就是不怕批评,不怕犯错。也有人特别怕犯错,似乎一犯错天就会塌下来。
其实,这颗瓜折射出的是两种思维:
成长思维与固定思维
什么是成长思维、固定思维?我们先看个小故事。
1978年,Dweck参与过一项试验:给小孩子们玩难度递增的智力拼图,记录他们在解题过程中说的话。
所有小朋友在玩拼图游戏初期,都会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但随着游戏难度上升,有些小朋友开始失去耐心。
他们责备自己记性不好,会抗议这个游戏不好玩,甚至通过才艺展示来转移测试者的注意力。但遭遇测试者无视,被迫继续做题时,小朋友们会通过装傻来掩饰自己不想接受失败的情绪,假装自己一开始就没认真玩这个智力拼图。
场面效果图:我妈叫我回家吃饭......
还有小朋友会发脾气,把拼图扔到地上——竭尽所能的放弃。
当时的Dweck认为会从容接受失败就是成功。所以,她设定实验中成功的小朋友应该是像她一样,会隐藏自己沮丧、愤怒的情绪,然后有礼貌的说:“我不确定自己还想玩下去。”
然而,令Dwec震惊的是秉持另一种态度的小朋友。
相比“高姿态”的放弃者,实验中还出现了满怀“啊Q”精神的低姿态胜利者。他们不是能够接受失败,他们根本没把失败放在心上。
这些小朋友在题目难度升级时没有负面情绪。甚至比测试者更加享受实验的过程“我喜欢挑战。”“越难的题目越有意思。”这些孩子并不是智力过人,他们也会被某个环节完全卡住,此时他们会抬起头,盯着测试者:“我觉得你应该给我点线索。”
场面效果图:遇到这种孩子时,估计是测试者更想放弃。
Dweck发现这些孩子才是她的榜样,为此Dweck的职业生涯发生了转变,现在她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
Dweck教授把这两种态度归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并称这两种思维方式为“固定式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固定式思维模式”的人相信他们的基本能力、智力、才能是固定不变的。他们天生聪慧,并努力保持自己看起来聪明的特征,失败会导致他们显得不聪明,所以要避免。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追求的不是“显得聪明”,而是失败中的学习经验,从而获得新的技能。
就如同咱们的一句古话:
失败是成功的母亲
据传巨人网络前董事长史玉柱老师有句名言:
人这动物啊,每成功一次,智商就下降一截;每失败一次,智商就上升一截。
都说很多成功人士都是不断经历失败才能成功,但更多成功人士从小家境好,受过良好教育,先决条件高人一等(出生在终点线附近),他们的成功不是咱们靠努力就能得来的,所以不可复制。
真正白手起家有功成名就的大富豪寥寥无几,也很难说机遇、运气在其中起了几分作用。
马爸爸!我们对钱有兴趣!
更多人的经历是:一直和成功他妈在一起,却没“生出”成功这个孩子的尴尬。
于是他们受够了,并告诉别人:“别信这些鬼东西。”
其实,“成长型思维模式”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伟大的成就(努力创业 ≠ 下一个马爸爸),而是准许自己过压力更小,且更成功的生活。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明白,自己在某方面的“天赋”、“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学习、良好的教育、持之以恒得来的。每获得一点能力,自己的智力也会有一点提升,比过去的自己更强、更好,同时也意味着未来的自己会拥有更多出路和机会。
但是,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 成功一样,“固定式思维模式”也能成功。
社会上很多持有“固定式思维模式”的人相当成功、自信、有才华。正如他们所坚信的,基因优势、环境优势确实能使一些人天生优于他人。而且:
金无足赤,人无100%的成长型思维
任何个体都同时具备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两种思维的存在比例会随个人经历变化而变化。
再乐观的人遭遇重大挫折时,也不会笑着说:“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人在身陷困境时会启动精神防御机制,在这种状态下会抑制成长型思维,同时也是固定型思维的触发机制。
那么如何促进自己的成长型思维呢?
1. 降低公众自我意识
公众自我意识是对他人的看法的自我意识。
过度在意他人看法的人既不愿意当众发言,也不愿意受到他人指责、嘲笑,还可能导致社交焦虑。
只要告诉自己:别人没那么关注我、等着看我笑话,别人也没有那么在意我的表现。就能有效消减公众自我意识。
2. 正确归因
任何错误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原因有内因(个人)、外因(他人、环境)之分,有些人一味把错误原因推向外部,这是自私偏见,成功时他们也会把功劳全部划归到内因(比如天赋),这也是前面提到的标准“固定式思维模式”。
那向内归因,且持续的向内归因会变成“成长型思维模式”吗?不会,那只会得抑郁症。
正确的归因方式应当是客观、平衡的——不论结果是好是坏,要明白结果是由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只是占比不同,自身问题要改正,外部原因尽量避免。
3. 学习“防御性悲观”
虽然叫悲观,但“防御性悲观”是一种有效的降低焦虑的方式。与破罐破摔的悲观主义不同,“防御性悲观”是类似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战略。在事情发生前设定最坏的几种情境,并提前做出准备预防失败。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恐惧失败、为失败找借口上。
Norem和Burdzovic Andreas研究发现,与乐观主义者相比,防御性悲观主义者进入大学时的自尊水平较低。但在大四时,其自尊心已增长到与乐观主义者几乎相同的程度。乐观主义者的自尊水平无变化,但没有采用防御性悲观的悲观主义者的自尊心会在大学结束时略有下降。
其实犯错如同摔跟头一样平常,怕摔跤就学不会走路,学会走路后,依然不影响你继续摔跤,即便是专业走路人士。
任何人在专业领域都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壹读君也难免写出错别字。
所以一个“成长型思维模式”下的人不止容许自己犯错,也会包容别人的错误。
他们不会轻易对别人说:“你不行。”也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否定。
在马思纯同学的正面回复后,张粉也给于了正面的回馈。
有人说,马思纯的回应是包装公司做的,她的一言一行都是偶像人设。
其实偶像本就是给年轻人效仿的样板,只要立意正确,能传导正面的思维方式,具体是马思纯个人智慧还是文案团队的集体智慧,并不重要。
参考资料:
吴艳茹, 郭蕾. 成长型思维:“互联网+”时代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源[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7, 18(4):12-17.
于彩霞. 大学生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培养探究[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7(6):122-124.
陈小蒙. winner 比 loser 赢在哪?. 2013.
Dweck, Carol (2006).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ISBN 978-0-345-47232-8.
"Stanford University's Carol Dweck on the Growth Mindset and Education". OneDublin.org. 2012-06-19.
Yeager, Devid; Dweck, Carol (2012). "Mindsets That Promote Resilience: When Students Believe That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Can Be Developed"
Rhodewalt & Fairfield, 1991; Rhodewalt, Morf, Hazlett & Fairfield, 1991
Norem, J. K., & Burdzovic Andreas, J. (2006). Understanding journeys: Individual growth analysis as a tool for study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hange over time. In A. D. Ong & M. van Dulmen (Eds.), Handbook of Method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pp. 1036-1058).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ernd Simon Identity in Modern Society, p. 30, Blacwell Publishing, 2004ISBN978-0-631-227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