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文化 > 正文

老北京人是如何玩冰的:有像水中的摆渡船一样的冰床,充满野趣

北京人玩冰,最早能追溯到什么时候,已经不好考证了。不过从清朝开始,溜冰在老旗人的手里渐渐兴盛起来了。当年,满人在关外,溜冰是一项重要的军事技能,朝廷为了保持此传统,特意将其定为国俗,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冰嬉活动。既有国家的提倡,又有老百姓的喜爱,也就成了普通人最热衷的冬季娱乐。

\

清《冰嬉图》

民间冰乐与皇家冰嬉不同,皇家追求的是威严,突出恢宏壮丽,讲的是排场,民间追求的是娱乐性,玩的种类更加丰富。老百姓滑冰没有固定的场所,只要有足够的冰,就是好去处。早年间,天然冰场非常多,护城河、什刹海,包括通惠河,都是游人如织。

曾经看过一组北京关于滑冰的老照片,一位一袭黑衣的白须老者在北海的冰面上翩翩起舞,什么“苏秦背剑”、“金鸡独立”、“凤凰单展翅”等等,花样繁多,据说他在清朝时曾经给西太后进行过表演,民国了,内廷供奉是没有了,每到冬天,他还是常常在冰面上以此为乐。

\

吴桐轩先生1946年北京滑冰照

老百姓玩冰,并不以表演为重,而以长距离溜冰最为擅长。三五知己,嬉戏于冰上,没有裁判,就不能像皇家那样较量“短道速滑”,赛的是长距离耐力。金受申在《北京通》里就记载过长道溜冰,他曾见过有人从朝阳门启程,顺着通惠河,至通州折返,进行“二十八英里竞赛”。二十八英里,也是够会玩儿的,现在如果不是专业运动员进行训练,恐怕没人会玩的这么“疯”了。

长道溜冰属于竞技,冰车则纯粹属于休闲。早年间,还没有现在这样小巧的冰车,主要坐的还是像床一样的大木板。乾隆时期,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描述了当时的景象:

都人于各城外护城河下,群聚滑擦,往还亦以拖床代渡。更将拖床结连一处,治酌陈肴于上,欢饮高歌,两三人牵引,便捷如飞,较之坐骥乘车,远胜多矣。

每到冬天,北京的河岸上就会有以冰床为业的人,像水中的摆渡船一样,拉着冰床接送往来的客人,这是冬日独特的交通工具。渐渐地,交通工具又成了供人们游玩的营生。有人把几个冰床连接在一起,可以让很多人一起坐在上面,一边观赏两岸的美景,一边把酒言欢。这还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清代的北京人主要是滑野冰,民国以后,出现了有人管理的正规冰场。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由于皇家园林变成了现代的公园,园子里的湖面到了冬天也就成了冰场。北京大约有三四个公园中有冰场,一个在中南海新华门内的东湖面上,一个在北海漪澜堂前,一个在北海五龙亭前,北海公园内的双虹榭前也时有冰场。一些原先经营棚铺的字号承办了这项买卖,搭棚自是他们的拿手好戏,等湖水上冻后,在公园的管理下,他们用杉篙、芦席围出冰场,并拉线装上电灯,白天晚上都可以玩。每晚溜冰结束后,清理冰面,并引自来水冲浇冰面,以保证其光洁如新。

\

1952年的什刹海冰场

当时逛公园是件特别时尚的事,去的也多是学生,冰场上常见学生的身影。学生在年少时节,都爱美,尤其是女学生,当时流行冬天穿棉袍和蓝布大褂,腿上却只穿丝袜,冰场上就常能看到要风度不要温度的风景。年轻人扎堆儿,自然爱玩爱闹,有的翩翩起舞,有的比赛速度,更多的是嬉笑成欢。当时还流行一种叫“接龙”的游戏,一个人当龙头,后面排上几个人,一人拽住一人,由龙头带领,在冰面上驰骋。据我的一位长辈说,她小时候就跟着她的哥哥去北海滑冰玩接龙,她哥哥当龙头,她当龙尾,结果滑的太快,她被甩了出去,一下就摔晕了过去,一个小时才醒,可把她哥哥吓坏了,之后就再也不带她滑冰了。

冰场基本都与茶座相邻,也是一种相互扶持的经营之道。虽说都是穷学生,但能买得起票进公园的人也稍有些小钱,滑冰的同时自然也要消费消费。本来冬季是公园的淡季,游人不多,冰场一开,则顾客盈门,尤其是北海里的漪澜堂、道宁斋、五龙亭、双虹榭等处的茶座,这里茶水、点心卖的极好。只有中南海里没有茶座,经营冰场的老板自然也不会放弃这样的商机,自搭茶棚,热乎的包子、点心、大碗面,生意也是非常之好。

老北京人玩冰,起码从清代就开始流行了,虽比不了皇家冰嬉的盛大场面,但内容非常丰富,穷人富人各有各的玩法。皇上虽享受了精美的表演,却没有自得其乐的情趣。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大人也曾给我买过冰鞋,却连赶上几个暖冬,错过了最好的时机,等家长放心让我去滑冰的时候,心思却已经不在这上面了。现在北京人滑冰,差距很大,一种是天然冰场,但善于滑冰的人却比以前少多了,更多的是凑凑热闹;一种是大型休闲中心里的专业冰场,这里又更多了竞技体育的味道,比之老北京的民间冰乐,少了太多的野趣。

\

今天的什刹海冰场

(本文节选自《会玩儿——老北京的休闲生活》,中华书局出版。标题为编者所拟)

\

北京作为延续了几代皇朝的古都,大量的消费人口使休闲成为古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居民的生活方式自然与众不同,因此“玩”成为了北京文化当中重要的一部分。老北京人玩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玩戏剧、玩艺术、玩花鸟鱼虫,以及随季节的变化而将自己融于自然中的玩乐。北京人“玩”的普遍性,玩不仅仅局限于社会上层人士,而是全民的参与。

本书从历史上北京居民的休闲娱乐、节令风俗等细微之处,展现了多元的深刻的都市文化,让人们领略京味文化的丰厚底蕴,感知传统文化的脉搏,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