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文化 > 正文

《祭侄文稿》到底可不可以拿出国展览?

1月12日,一条指责台北故宫博物院,质疑《祭侄文稿》外借的微博引发海内外华人震动。

\

海报显示,2019年1月16日至2月24日,东京博物馆将举办“书圣之后—颜真卿及其时代书法特展”,展出的文物中有现收藏在台北故宫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真迹。

由于借展文物贵重,海内外华人纷纷在网上表示“痛心”,因为这件文物实在是太太太太珍贵了。

《联合报》曾报道,《祭侄文稿》的珍贵等级,比核定为重要古物的翠玉白菜还高。考虑到书画的脆弱性,台北故宫博物院 1984 年起陆续精选出 70 件名作列为限展品,规定每次仅能展出 42 天,展后须休息 3 年以上。上一次亮相还是在 2008 年,也只在台北展出,担心的就是“展开一次,伤害一次”。

如今,已有 1400 多年的历史,写在脆弱纸上的珍宝,是否经得起从台湾到日本,一路舟车劳顿饱受颠簸的“损伤”呢。

这是两岸所有华人关注而且担忧的。

《祭侄文稿》的背后:整个盛唐的覆灭

《祭侄文稿》是什么?它是唐代颜真卿流传在世不多的真迹,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文稿》,俗称《祭侄稿》、《祭侄帖》。

它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考虑到天下第一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尚未出世,直接封它是在世第一也无可厚非。

颜真卿的字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陌生,从小写毛笔字的时候,多是临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入门,一种雍容端庄,风格工整的楷书。

\

《多宝塔碑》

只是在《祭侄文稿》,我们看到是风格迥异的行书字体:笔迹不够流畅、墨痕枯涩,布局杂乱,以及各种凌乱的涂改,看的出来它只是草稿性质,不是端端正正写定的文章。

\

《祭侄文稿》

为何这么一份草稿手记如此受后世追捧?

因为,它的背景是一场改变全中国历史变局的事件。在这历史变局中,有醇酒美人、昏庸的帝王、更别提还掺杂奸臣的弄权及将领的私心。

但是,更令人心碎神伤的,是整个家族的覆灭,只是所有的兵荒马乱和破灭,在历史上被四个字勾勒完毕:安史之乱。

\

"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中,被惊破的不只是霓裳羽衣曲,还有众将领的胆子。在安禄山的叛军横扫之下,名将哥舒瀚战死,河北二十四郡官军吓破了胆,降的降,逃的逃。唐玄宗知道了,在朝堂上急得直跳脚:“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

\

宋人绘《明皇击球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唯一的中流砥柱,只有颜真卿和他的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

然而在叛军的围攻下,常山危急,颜杲卿向太原尹王承业紧急求援。但王承业拥兵观望,就是不肯援救。无奈之下,颜杲卿率领部下顽强抵抗几日几夜,直到弹尽粮绝,井水喝光,终遇城破。

城破后的颜杲卿,被解送到洛阳的安禄山大营,他不愿投降,还破口大骂安禄山。安禄山气急败坏,下令将颜杲卿绑在柱上凌迟割肉,而颜杲卿依旧骂贼不绝,最终被割掉舌头处死。

同样和颜杲卿牺牲的,还有他的儿子颜季明和其他家属,所谓“颜氏一门死于刀锯者三十余人,其状惨绝人寰”。

两年后大乱初定,颜真卿托人找回亲人的遗骨,寻回的只有颜杲卿的一段脚骨,几团头发,以及装在盒子里的颜季明头颅。

对着侄子颜季明的头颅,颜真卿的情绪崩溃,在愤怒悲痛中,涂涂抹抹完成了《祭侄文稿》。不思考啥法度、布局,只有自然流露的笔迹,一气呵成到尾。

他愤怒:“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为何无人救援,导致整个家族的覆灭)

\

他悲恸:“方期戬谷。何图逆贼开衅。称兵犯顺。”(好不容易侄子长大成人,却遇到这样的祸事。)

\

米芾说这幅字“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最好的艺术,就是以毕生的心血和才华,将生命的爱恨都井喷涌出。这篇文稿,最终也没有改定成文或被重新缮写的那天。

因为公元784年李希烈叛乱,75岁的颜真卿孤身前往敌营劝降,被缢身亡。

\

国家灭亡可以再起,文物一旦失去就永远回不来

这么重要的国宝为何在台北?又要提到那场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侵华的九一八事件爆发。紫禁城的工作人员担心,日本的侵略野心不会因为拿下东北地区而满足,战事肯定会延伸到北京,所以开始研究紫禁城里国宝的装箱和运输。

当时的紫禁城管理员都不懂文物打包的技巧,只好到北京城外的古董商区"琉璃厂"讨教专家。

\

琉璃厂旧照

某次,工作人员那志良对专家说自己的感想:"文物装箱就乍这样,好像没那么难嘛。"

专家们就请那志良尝试自己把茶碗包起来,再拿起那志良包好的茶碗猛摔,结果打开包装茶碗是破的。接下来专家们把自己包好的茶碗也相同地猛摔,却毫发无伤。

那志良说,这项技法称为"稳"(小心)"准"(正确)、"紧"(紧置)、"隔离"(每件文物都要隔开)。

往后的日子,装箱的文物达一万九千五百五十七箱,不断在中国各地移动,先到南京,再到长沙,接着爆发的卢沟桥事变象征中国进入全面对日抗战,中央政府下令将国宝运到四川峨嵋,那志良等人得不断对文物重复捆扎装箱。

在这中间汽车抛锚、国宝落水、甚至日机轰炸等危机都层出不穷。那志良说:"最后一卡车从成都出发后不久,日军的军机就到了上空,炸毁机场。天气晴朗,编队飞得很高。"

\

故宫文物迁移路线图

然而万幸的是,所有国宝都安然无恙,没有破损或遗失。1945年日本投降后,它们又回到了南京被安放。

为何在战事吃紧的时候,还要耗费这么大的资源运输紫禁城的文物呢?最初拍板敲定文物装箱与运输的故宫理事陈垣说:“国家灭亡可以再起,文物一旦失去就永远回不来。”

\

陈垣像

然而,硝烟再起,为了文物安全,为了中华文化的传承,高层决定从将近两万箱的文物中,精选六百箱运到台湾,此时战况已逐渐吃紧,海军同意以军舰护送。因为要渡海,文物都装在木箱里,用绳固定,盖上油布以隔绝湿气,历经五天四夜令人上吐下泻的旅程后,抵达了台湾北部的基隆港。

到达台湾的这批珍宝,就有后来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翠玉白菜"

\

《钦定四库全书》全集

\

怀素《自叙帖》

\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

颜真卿《祭侄文稿》等书法珍品。

\

当初护送国宝到台湾的故宫工作人员,绝多数在台湾亡故,如今在世的只剩一位高仁俊老先生。记者访问他的时候,他笑着说:“保护文物就是保存中华文化,这是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比较遗憾的就是薪水太少。”

\

高仁俊相

展一次伤一次

明白文物的重要性以后,我们从文化保存的角度来看《祭侄文稿》的海外展出如何导致这次的争议。

首先是材质,站在文物收藏的角度而言,纸张在文物保存的领域,是公认相当的脆弱和娇贵。这是因为纸张的材料本身是有机材质,容易和外在环境互动作用,产生不可逆的反应。而造纸过程中必须的几个流程,比如熬制纸浆、施胶和其他添加物,本身就会造成纸张的老化。

\

老化的纸张

传统有云:“纸寿千年绢五百",形容的就是书画文物的娇贵。

在保存上,书画作品非常讲究存放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因为这些都是造成劣变的原因。

纸中纤维若是遭遇潮湿的环境,极易受潮发黄发黑,上面的颜料也容易晕染开,破坏画面。另外在过于干燥的环境中,纤维也同样非常容易损坏,即使没有外力都会自动碎裂成纸屑,颜料也会剥落。

\

此外,展出中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一些常见的微生物,比如霉菌,都需要完全与书画隔绝,不然与纸张产生交互作用,就会对画面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

展览时候的光照也有限制,否则会造成纸张脆化,变成一片片的饼干屑。

\

紫禁城 2018 年展出的《千里江山图》,之所以限定一天进入的参观人数,一人只能浏览三分钟,就是担心人潮太多呼出的二氧化碳会破坏作品。追根究底,都是考量到纸张和颜料的脆弱性。

\

这还是在国内的优良保存环境中展出的实况,那么,这么脆弱的纸张如果漂洋过海,不论是海上风的盐碱、海潮的湿度,还是高空的气压气温,甚至于空气中的真菌,是否有足够保护的措施呢?

但是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答案。

《祭侄文稿》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幅珍贵的书法作品。

它短短的234个字中,浓缩的是颜真卿面对亲人逝去时的满腔血泪,面对国家动荡时的深深忧虑,更是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顽强不屈的脊梁。

还记得《祭侄文稿》末的那枚印章吗?

\

“子孙保之”。

这四个字,浸透着两岸中华儿女共同的血脉和记忆。善待之。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