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文化 > 正文

50岁老小孩将垃圾变为艺术品,一堆没人要的垃圾竟价值3万美金

我们在制造垃圾,

他在用垃圾创造艺术。

视错觉艺术

Tom Deininger,

一个年近50的老小孩。

从小热爱画画和冲浪,

为了取悦父母,

他选择了画画。

\

绘画为他开辟了一个新世界。

在寻常的绘画作品上,

Tom Deininger 脑洞大开,

极富创造力的加入了“人类垃圾”,

他善于把人们最不在乎的垃圾,

“画”成人们最在乎的美景。

Tom 时常以绘画名家的作品为底稿,

用收集而来的垃圾组装成“名画”。

比如法国画家

Henri Fantin-Latour的花卉画,

名画原稿是静谧多彩的花卉。

法国画家Henri Fantin-Latour的花卉画

Tom的仿品远看颜色更为艳丽夺目,

凑近就能看到塑料玩具、

卷曲的固定电话线电线、人偶……

名画变垃圾,垃圾变艺术品。

\

再看这副莫奈的《睡莲池与日本桥》,

Tom的绘画功底可见一斑,

将印象派光与影的韵味还原得像模像样。

\

但是放大一看,

这些光与影不是颜料而是塑料。

睡莲池里不是暗香浮动的睡莲,

而是充斥着各种被遗弃玩具的垃圾王国!

\

这些玩具你都认识:

海绵宝宝、天线宝宝、动物应有尽有……

\

仔细看日本桥,

这哪是木头?

明明就是废旧纸壳和洗衣机的排水管嘛!

\

远看神仙画画,

近看“大爷收垃圾吗?”

\

看完名画变垃圾,

我们再看看这一幅国旗。

远看是一幅美国国旗,

蓝白红三色按照原图规律整齐摆放。

\

但是凑近一看,

纯白的星星后埋伏着海量的玩具军队。

\

军队旁边一位断腿芭比不屑的竖起中指。

\

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的“画”,

它们是立体的“雕塑”,

是二维画面。

但这并非杂乱无章的拼接,

也不是只顾颜色的随意摆放,

而是在一层一层的搭建中暗藏玄机。

Tom将内容、意义、形象融为一体,

这样的结合让每个画面背后都有另一个故事。

Tom Deininger,

用垃圾在创造视觉艺术作品。

\

这种玩法类似于拼贴画,

也就是在平面空间中,

把纸、织物或者其他人造材料粘贴到画布中,

然后拼接创作出新的图像。

\

在画布上勾勒出底稿,

将收集的垃圾分门别类,

再通过Tom的想象力,

把垃圾变成笔触,

形成一幅二维画。

\

这种艺术形式工程量庞大,

需要创作者拥有极大的耐心,

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

脑洞奇特的Tom通过视错觉的玩法,

将平面的画布转变成了三维空间,

同时形成的图案又是二维画面。

也就是说,

他用一座三维垃圾山,

欺骗你的双眼,

让你以为这是一幅绘画作品。

\

视错觉艺术作品的制作,

在Tom看来是一件“知道要做的事”。

当别的小朋友把玩具当做玩具的时候,

Tom已经开始了思考。

\

Tom不喜欢玩玩具,

而是用它们作为创新的催化剂,

他会为汽车和摩托车模型建造跳跃,

为GI Joe人物建造堡垒。

Tom抱着“佛系心态”看待一切,

不用价值等级或它的来源来评判美,

他看到了被遗弃的垃圾与艺术的结合之美。

\

胶水枪是最好的“画笔“,

他轻车熟路的使用各种材料,

因为将垃圾变成他手中有用的工具而开心。

“一系列有助于某样东西存活下来的突变,

最终定义了一个新物种。”

乐于尝试的态度

让他能源源不断的汲取灵感滋养创作。

\

可Tom为什么非要用垃圾作素材呢?

原来Tom是一位环保人士。

“我想探寻的是大众消费主义、流行文化

和它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而垃圾无疑是最好的媒介。”

\

Tom本人是冲浪的狂热粉,

在作品《海浪》中,

滔天巨浪像是要从画中翻涌而出,

太阳就要被海浪吞没,

海面将阳光折射四散,颇为壮观。

\

可这并不是美景,

卷起的海浪全是垃圾!

浪花中更没有阳光,

“阳光”是折叠着的黄色玩具。

\

从侧面看,

垃圾构成的巨浪,

厚重得令人窒息。

海不再是海,

而是被人造垃圾取代了。

\

这是一幅完全使用彩色塑料碎片的作品,

其中一些还是从海滩上捡到的垃圾。

Tom将垃圾变废为宝,

《海浪》在网上的售价为3万美金,

其中50%会捐赠给海湾拯救计划。

海里的鱼和垃圾,

给Tom创造了“假鱼系列”提供了灵感。

人们丢掉垃圾,

大自然将垃圾交给Tom,

Tom再创造出一个新的“生命”,

这是自然对人类的宽容。

\

Tom将碎布剪成一个个菱形。

\

耐心的将菱形碎布变成一片片鱼鳞。

\

放大了鱼头看,

还有一排假牙。

\

如果上面这条鱼你觉得还不够逼真,

那你再看看这两条。

这是活鱼标本……才怪!

镜头拉近后你会发现它不但不像鱼,

甚至连完整的眼睛都没有!

\

这条色彩艳丽的鱼制作方法更为粗暴。

Tom直接在塑料板上面钻了个孔,

再叠加数层材料,

颜色也就一点点透视出来了。

\

很难想象,

一堆垃圾能拼出如此逼真的效果。

Tom的创作过程就像盖房子。

首先你需要画好底稿,

接着就是在画板上进行简单的轮廓涂写,

线条会成为拼接时的基准线。

\

然后就要不断填充垃圾,

创作过程中思维发散,

杂志、玩具、娃娃、塑料垃圾……

都是他最爱使用的材料。

\

Tom运用比例差,

让小人在女人点燃的烟上好奇张望,

既情色又童真。

\

体操运动员有多厉害?

竟然能站在一根烟上跳跃翻转!

\

\

Tom将杂志拼贴与垃圾拼贴结合,

这两只垃圾组装成的机械鹿,

被成千上万只眼睛盯着却浑然不知。

\

一只巨型的鸟,

猝死在街头,

周边都是好奇抬眼却无动于衷的围观群众。

\

毛绒绒的兔兔,

是由香烟的过滤嘴黏出来的。

\

\

生活垃圾与日俱增,

尤其是塑料制品。

人们图一时便利过度使用塑料,

大自然却要花费几百年去消耗它。

Tom Deininger通过他的视错觉作品,

向我们展示着垃圾的多样性:

被丢弃的垃圾,也可以不再是垃圾。

但细看充斥着垃圾的作品让人头皮发麻,

这是艺术在发声抗议。

\

艺术的背后藏着更残酷的事实:

大海被垃圾侵蚀、

海洋生活被塑料垃圾迫害;

森林被垃圾取代、

动物被驱逐甚至走向毁灭……

人类制造的垃圾正

不断蚕食着大自然的风光。

\

今天,

你看到无数美景,

忍不住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明天,

你看到无数垃圾,

看着满目疮痍的世界还能笑得出来吗?

\

如果一味纵容下去,

今天你眼中的风景,

被一堆垃圾吞没

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减少使用塑料垃圾,

不乱扔垃圾,

从你我做起。

作者:缺缺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