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黄强,服饰史学者,著有《中国服饰画史》《服饰礼仪》《金瓶梅风物志》等。
对于吉服,很多读者其实很陌生,如果不是故宫旗下公司推出传统服饰复兴“吉服回潮”时装系列,或许对“吉服”的名称都不曾听过。读者不免有许多疑问:吉服是什么服饰?
“上河安服”“花筑盛世”“绫绣如意”“海错祥瑞”“酒歌长乐”五个时装系列的推出,与吉服又有什么关系?
清代皇室服饰才有吉服
“吉”在汉字中是象形文,上象兵器,下象盛放兵器的器具,将兵器放在器具中不用,也就是不用兵器,不打仗,社会没有兵燹之灾,本意是吉祥、吉利。吉服就是古代一种礼仪服饰,上古至中古时期的祭祀之服不称吉服,到了清代皇帝服饰中则才有吉服一种。
中国古代服饰讲究身份与等级,不同身份,不同职位,依其制度,穿对等的服饰,不可僭越。违者轻者治罪,重则砍头。
嘉庆大红色缎绣彩云金龙夹朝袍
官员品级不同,其服色、佩饰、图案也有区别,作为最高等阶层的皇室成员也因嫡庶关系、亲疏远近而穿不同的服饰,最为尊贵的自然是皇帝服饰。
按照《大清会典》的分类,清代皇帝服饰分为七类,即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戎服和便服;皇后服饰分为礼服、吉服、常服和便服四类。
礼服也称朝袍,是祭祀、朝会等重大典礼时所穿的服装,分四种颜色,蓝色、明黄、红色、月白,分别是祭祀天、地、日、月时穿。
常服是一般较正式场合穿着的服装;皇帝出行、打猎则穿行服,日常起居休闲时穿便服;吉服则是宫廷喜庆节日等场合所穿用的服装。
在清代服饰规格中,礼服的等级最高,吉服次之。皇帝上朝也是穿礼服,即朝袍,而不是像大多数影视剧里穿着吉服——龙袍。
乾隆蓝色缎绣彩云金龙夹朝袍
吉服包括吉服褂和吉服袍,吉服袍即是人们常说的“龙袍”。由于影视剧的舛误,对于形制、服色的误导,也因此误解龙袍,皇帝每一出场往往都是明黄色的龙袍,其实是大错特错。
自唐代之后,黄色属于皇室专用服色,明黄色成为皇帝龙袍的主要服色,龙纹是皇帝专属的图案,他人不能擅用,但皇帝服饰并不只有龙袍,龙袍服色也不只是明黄色一种。
此外,清朝服饰,尤其是礼服与吉服,必须“依制着装”,逢穿礼服之时,不能着吉服,该着吉服时,不可穿礼服,影视剧则一律以龙袍代替。
帝后龙袍的区别:十二章纹
帝后龙袍的区别,在于皇后龙袍有中接袖而皇帝龙袍无,皇后龙袍为左右两开裾,而皇帝龙袍为前后左右四开裾。最重要的是,皇帝龙袍全袍缀有十二章纹,而皇后龙袍没有。
《五经图》中十二章纹
所谓十二章纹,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十二图案,这十二章纹并不是任意为之的,而是具有象征意义。
清代十二章纹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如三光之耀;
山,取其稳重,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
龙,取其应变,象征人君的应机布教而善于变化;
华虫(雉鸡),取其文丽,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
宗彝,取其忠孝,取其深浅有知,威猛有德之意;
藻,取其洁净,象征冰清玉洁;
火,取其光明,表达火炎向上,率领人民向归上命之意;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养人之意,象征济养之德;
黼(斧形),白刃而銎(斧子上安柄的孔)黑,取其善于决断之意;
黻(双兽双背形),谓君臣可相济,见善去恶,取其明辨,寓意臣民有背恶向善的含义。
十二章纹了赋予了等差服饰的象征意义。帝王的十二章纹袍服,不仅仅表示他是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还寄予帝王了解社会,体察民情,树立正气,倡导社会和谐,明辨是非曲直,以江山社稷为重,率领人民创造社会价值,为人民谋福祉的贤明、睿智的象征。
因此,十二章纹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表述帝王主宰天地万物,体现最高权力,具有威慑效应的形象反映。
吉服称“彩衣”“花衣”名副其实
清代帝后吉服又称彩服、花衣,说明其款式与服色的变化,并不局限于龙袍与明黄色。皇帝吉服包括衮服与龙袍,皇后吉服包括龙袍、龙褂、锦袍。
乾隆蓝色江绸平金银龙夹龙袍
帝后的龙袍服色也非常丰富,包括明黄但并不局限于明黄色,还有杏黄、金黄、米黄、姜黄、香色、藕色、雪青、石青、绿色、茶绿、葵绿、葡灰、豆沙、桃红、胭脂红、粉色、绛色、棕色、紫色、驼色、月白等颜色。读者可曾想到吉服有如此丰富的服色?称其“彩衣”“花衣”可谓名副其实。
雍正雪青色八团云龙妆花缎女绵龙袍
乾隆杏黄色纱缀绣八团云金龙女夹龙袍
清代皇帝的龙袍从服饰规则上次于礼服,因为龙袍兼有礼服与吉服的双重功能,在吉礼(祭祀)与嘉礼(吉庆)中偶尔也有使用的(通常是外穿礼服,内穿吉服,方便下一场活动),主要视吉礼的重要程度而定,特别重大的祭祀也不能穿吉服。
在清代皇帝主持的祭祀、庆典中,皇帝偶尔有将龙袍与朝服套穿的,大概也是考虑祭祀与重大庆典日期重叠,皇帝一天参加多场礼仪活动,一日三换衣的繁琐。
古代的祭祀等活动,场面壮大,程序复杂,仪式庄重,体能消耗很大,皇帝身着礼服、吉服非常累,也真的很辛苦。
吉服上的图案
龙纹是皇帝、皇室的专用图案,但是并非皇帝与后宫嫔妃的服饰上都绣有龙纹,也常用蝙蝠、蝴蝶、牡丹等吉祥寓意的图案。
乾隆石青色缎缀绣八团喜相逢夹褂
清代早期帝后吉服中的团案以八团龙纹为主,后来成为后妃吉服的专用图案。帝后吉服的图案品种也增加了很多,有象征丰收、喜庆的五福捧寿、五谷丰登、喜相逢、寿字、仙鹤、暗八仙图案,也有团花、汉瓦、博古纹等古朴的图案。
乾隆朝后妃吉服就有香色纳纱八团喜相逢单袍,圆领、大对襟右衽,马蹄袖,裾左右开,小臂内饰本色方格万字纹芝麻纱袖衬,领、袖边饰石青色云龙织金纱……绣制八团喜相逢及海水江崖等纹样。
光绪大红色绸绣八团龙凤纹双喜绵袍
光绪朝大红色绸绣八团龙凤双喜绵袍是皇后吉服之一,全身以金钱和五彩丝线刺绣各种纹饰,其中前胸后背、两肩和前后下摆绣金龙凤纹双喜八团。还遍饰红双喜、金福禄寿字、红蝙蝠、仙鹤、桃和杂宝等吉祥纹样,寓意夫妻和谐,幸福长寿。
光绪朝石青色绸绣八团龙凤纹双喜绵袍系皇后吉服之一,大婚时所穿。圆领、对襟、平袖,裾后开,领口缀以铜鎏金錾花扣一枚,拴系扣绊四枚。内衬明黄色素纺丝绸里,中间薄施丝棉。在石青色江绸底上彩绣八团龙凤双喜字等纹样。
祭祀、礼仪、庆典活动中,无论是皇帝、后妃、文武群臣,其服饰都要依制而行,遵章守礼,否则就是失礼。皇帝、后妃尚且如此,文臣武将陪同皇帝参加活动,其服饰自然严明。
吉服回潮时装融入吉服元素
吉服是清代帝后的服饰的一个类别,图案、服色都很丰富,但是也并非没有限制,第一穿着的场合规定,第二款式、图案的规定。
“吉服回潮”开发的“上河安服”“花筑盛世”“绫绣如意”“海错祥瑞”“酒歌长乐”五个时装系列,并非完全遵循清宫帝后吉服的形制来设计。
设计师从故宫文物藏品中选择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郎世宁《花鸟图》的物象,借用吉服的名称及其传统服饰的元素,以吉为主题,体现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情趣,揉合现代市场的审美需求,以适合现代人穿着的新衣。
复古体现在对传统服饰与东方美学的回望上,吉祥体现在时装的喜庆、轻松风格,并不一定要用红、黄色调来表现,意向与意境则是中国文化中的书法、梅竹、瑞兽、宫扇等物件的借用,以具象来营造氛围,传递审美观念。
此为腾讯文化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