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文化 > 正文

梁思成&林徽因:中国最美的木塔,屹立千年,美到震撼

前些天巴黎圣母院大火,

世界震惊。

朋友圈出现各种言论,

感叹的,讽刺的,惋惜的,批判的……

就在各方激烈争论时,

无意间看到了一条微博:

写的是一座千年木塔——

山西应县木塔。

\

在这条微博下,

有被近10万网友默默点赞,评论,转发。

\

\

应县木塔,

一个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的古建筑。

但在距今86年前,

梁思成第一眼见到它时,

给远在千里的林徽因写信,

发出如此感叹:

“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

这个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

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

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

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

这座木塔,有多让人震撼?

千年前,

一群无名工匠用10万块木构件,

像搭积木一样,

全凭技术和经验筑起这座塔,

相当于20层楼高,

是世界上最高的纯木结构建筑。

这座木塔比比萨斜塔早118年,

比埃菲尔铁塔早833年,

它的全身没有一根钉子,

只靠卯榫结构支撑,

却能历经千年风吹雨打,

依然屹立不倒!

\

应县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1 梁思成&林徽因:木塔下藏着的一封“情书”

1932年,

一个日本学者发表了一份学术报告,

称应县有一座11世纪的木塔,

当地人称作“应州塔”,

梁思成得知后欣喜若狂,

但苦于找不到任何影像资料,

来证明木塔的存在。

林徽因曾在《文艺副刊》上,

描述了梁思成对应县木塔的朝思暮想:

“思成自从知道了有这塔,

对塔的关心几乎超过了对他的日常生活。”

\

早晨洗脸的时候他会说,

“上应县去应该不是太难吧。”

吃饭的时候他会说,

“山西都修有顶好的汽车路了。”

走路的时候他会忽然间笑着说,

“如果我能去测绘那应州塔,我想我一定……”

最难受的一点是,

他根本还有见过这塔的样子,

连一张模糊的相片或是翻印都没有见到。

\

如果换成现在,从北京到山西,

不过只需短短几个小时,

但是在几十年前,

到处都是炮火连天,

交通不便,谈何容易。

于是梁思成想到了一个办法,

写信给当地照相馆,

并附上一元作为报酬,

拜托摄影师帮拍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

\

不久后,

梁先生果真收到了一张相片,

确认木塔尚存后,

便决定赶赴应县对木塔进行考察测绘,

1933年的一个夜晚,

梁思成一行四人到达应县,

所有人都被眼前的风景震撼到了:

“在盐碱地上一个贫穷的城镇,

城圈里只有几百家土房子和几十棵树,

这座中国至今仅存的木塔,

就像一个黑色的巨人俯视着城市,

但在它的最上一层的南面,

可以看见一盏灯,

那是900年来日日夜夜点燃的‘万年灯’。”

\

天色已晚,灯火深处,

巍巍塔身散发着辽代气韵,

夜幕下势不可挡。

任何人看看到这一幕,

大概都会为它的美和沧桑所流泪,

千年一晃而过,

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唯有它静穆如初。

\

梁思成给林徽因寄去了一封家信,

分享了木塔带来的喜悦:

“我的第一个感触,

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

不然我真不知,

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

\

2 屹立千年不倒的秘密

以往测量古建筑,

只需一两天时间就可以搞定,

但测量应县木塔时,

梁思成用了整整6天的时间,

因为这座木塔结构太精巧复杂了,

甚至超过了现代建筑学的科技水平!

\

梁思成手绘图

它最神奇的地方是

全塔没有用一颗钉子,

整座木塔耗尽3000立方米,

2600多吨红松木料,

全部以榫卯结构相接,

54种斗拱遍布塔身。

卯榫结合,刚柔相济,

这种精妙的结构,

有着巨大的耗能减震作用,

确保了67米多高的巨大塔身

屹立千年不倒,

在雷电、地震、战乱中,

与时间做着一次次伟大的对抗。

\

\

据考证,

在近千年的岁月中,

应县木塔曾遭受了多次强地震袭击,

仅裂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

就高达十几次之多!

附近几次大地震均波及应县,

其他地方舍宇皆倒塌,

木塔曾大幅度摆动,

风铃全部震响,

但强震过后仍巍然屹立。

\

除天灾外,

应县木塔还屡受战祸侵扰。

登上木塔,

仍能看到木柱横梁上累累的弹孔。

1926年晋奉军阀战争,

木塔被二百多发炮弹和枪弹击中,

1948年解放应县时,

木塔又被12发炮弹击中。

而它竟然完好无损,

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

在这座木塔上,

还发现过大批辽代秘藏,

塔内还供奉着两颗佛牙舍利,

盛装在两座七宝供奉的银廓里,

是释迦牟尼的灵牙遗骨。

还有辽代的珍贵刻经,

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壁画,

及帝王、书法家的历朝书法匾额,

均寓意深刻,弥足珍贵,

堪称一座书法之塔。

\

3 86版《西游记》取景地

在华北地区,

有一首古老的民谣广为流传:

“沧州狮子应州塔,

正定菩萨赵州桥”。

这首流传了很久的民谣里,

显示了应县木塔曾经有多显赫,

在中国塔具有重要意义,

它八面的结构有着八方太平的意思,

确保一方百姓稳定和安宁。

\

86版《西游记》剧组也来过这里,

《扫塔辨奇冤》一集中,

唐僧带着悟空进入“金光寺”,

在宝塔中祭扫,

就是在应县木塔内实地拍摄。

乌云压顶,夜森森,塔铃响声声。

月色昏暗灯不明,知是宝塔第几层。

一片禅心悲众僧,师徒扫塔情殷殷。

驱散妖雾乾坤净,换来晴空月儿明。

\

据说,

应县人一生下来

就开始听父母讲木塔的故事,

这是“听塔”,

学会走路后先是自己去“看塔”,

然后“登塔”。

长大后,继续跟别人讲木塔的故事,

这是“说塔”。

成了家还要请一个塔模型回家,

这是“敬塔”。

这座举世无双的木塔,

有着风霜、奇迹、传说,

更有着无上神工和奥秘。

\

4 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

是谁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

摇上云天

——林徽因《深笑》

去看应县木塔的人,

都曾被飞鸟环绕的木塔所惊艳,

鸟叫声阵阵,清脆悦耳,

微风吹过的时候,

塔上挂的风铃也在响动,

如同佛迹。

就算不懂建筑的人,

也能感受它自身的灼灼气韵,

站在塔下仰望的一瞬,

顿觉自身渺小。

\

遗憾的是,

这座木塔已经开始严重倾斜了。

民国时,

对木塔进行了一次“大维护”,

拆除了各层间的泥夹墙和斜戗,

并更换了门和窗,

这让木塔伤筋动骨,

到目前为止,

上层的倾斜度已经超过了比萨斜塔。

\

更严重的是,

由于它结构过于复杂,

迄今仍没有一个万全的修复办法,

为了保护这一国宝,

自2016年9月起,

木塔一层以上不再对外开放,

游人只能进入一层参观,

或在檐下仰望。

\

巍巍佛塔,

如今它存在的每一天就是奇迹,

我们期盼它依然坚不可摧,

依然能创造奇迹,

完好地迎接下一个千年。

每一个中国古建筑背后,

都是一个沉默千年的英雄,

不要只留叹息,

有机会一定要看看!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