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故事 > 正文

海归青年科学家: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做点事很光荣

 
  刘知琪实验室的学生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这是一个很前沿的领域,北航研究这个方向的人很少。刘老师什么都要从零讲起。”
 
  刘知琪所研究的纳米磁性薄膜材料可为微米、纳米电子器件储存信息。与现在常见的铁磁材料相比,它具有抗磁干扰、耗能小、速度快等优点,具体到普通人的生活中,他研究的材料可以解决磁卡容易消磁的麻烦和手机电脑久用发烫的问题,等等。
 
  为了将这种材料尽早应用于生产,也为了把第一批学生培养成拥有独立思维的“特种兵”,作为博士生导师,刘知琪在教学中必须细心和耐心到极点。
 
  “刘老师从不嫌弃我们。”学生冯泽鑫一说,大家都会心一笑。“连单位换算他都亲自演示,看英文论文都是一边翻译一边讲课。”其他在场的学生马上补充说。
 
  除了引入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之外,这些海归青年还希望制造更为宽松愉悦的科研氛围:“亦师亦友”,“平等自由”。
 
  因为和学生年龄差距不大,宫勇吉和自己培养的博士生站在一起时,更像准备一起开创一番事业的“哥们儿”。他不给学生规定工作时间,也不给他们下任务,而是希望凭借兴趣调动起这些年轻人的积极性。
 
  “我希望让大家感受到做科研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们可以一起去探索、尝试。”宫勇吉的理念是“用心工作,用心玩,效率比工作时长更重要”。
 
  虽然和2017年6月才回国的宫勇吉相处时间还不长,但他的学生身上那股活泼和灵动劲儿已经显现出来了,这正是宫勇吉希望看到的。
 
  宫勇吉还记得回国后第一次踏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门,“又紧张又兴奋”,他想:“我的事业就要在这里开始了!”
 
  像宫勇吉和刘知琪这样通过“青年千人计划”回国发展事业的年轻人每年有数百人。除此之外,中央和地方层面还有多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计划,这些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在这样的平台上,优秀的科学家们不仅可以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也希望为国家的快速发展尽一分力。正如宫勇吉所说,实现自我价值和服务国家利益的目标是一致的,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一体的。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