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建设 > 正文

浙“姜”的“甜蜜事业”

编者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2020年,我们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2021年,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中心的历史性转移。作为全国全国唯一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浙江省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方阵,为全国做出了示范和表率,总结出了空间聚集、绿色崛起、产村融合、品牌引领、数字赋能、文化深耕、要素激活、片区联动、四治融合的可学、可借鉴的浙江乡村振兴“十大模式”。

为了用更鲜活的方式将“十大模式”呈现给广大老百姓,FM93浙江交通之声在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和《小康》杂志的指导下,推出了《走进“浙”里的小康生活》融媒系列主题报道,通过典型人物和事例,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方式展示了十个典型村庄案例,以独特的视角解码乡村振兴的浙江秘笈。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潘晗艳 通讯员何贵成 淳安“下姜村”被称为“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的典范之一。但之前却很少有人听过“源塘村”这个距离下姜村仅一公里的村庄。以前,这里地少人穷,去县城甚至还需要坐轮渡,而今却因为“大下姜联合体”的存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平华,一个土生土长的淳安县枫树岭镇源塘村人,也是杭州千岛湖春鑫蜂业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初见他时,陈平华正在枫树岭镇“先富带后富”低收入农户的技术培训基地看自己的蜂箱,身着一件黑色体恤,戴着黑框眼镜,时不时会和路上的蜂农笑着打招呼,用方言叙家常,显得非常平易近人。

2020年对于陈平华而言是极不寻常的一年,2月份,他回到家乡源塘村创办了春鑫蜂业公司,受疫情影响,公司盈利不算理想,但在陈平华脸上却看不到多少愁容,“这一年几乎没有什么盈利,主要是投入,但是我们给整个镇带来了两百多万的收入,光是公司的租金、劳工费,就给源塘村带来了十几万的收入。”

据陈平华介绍,春鑫蜂业在铜山铁矿旧址建立了大下姜党建蜂业消薄基地,与枫树岭镇 28 个村联动发展生态数字蜂业,并投放智能蜂箱 2000 箱,每年可为全镇带来两百万经营性收入,这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村级享利的消薄新模式,将铁矿变成了“蜜矿”和“金矿”。

没有哪里比家乡更好养蜂了

陈平华出生于1970年,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学位后,他在千岛湖创办了清正生物公司,专注于研究食物发酵技术。知天命之年,为何他又选择回到源塘村办起了峰厂呢?

“对我来说,这里是养蜂最合适的地方。千岛湖本来就适合养蜂,森林覆盖率高,花花草草也多,在源塘村,春天有油菜花,夏天的椴树蜜,冬天的枇杷和立木。”陈平华说,除了地理环境,家乡的好政策和村民干事创业的氛围也是促使他回来的关键原因。

源塘村村支部书记陈文平介绍说,源塘村四面环山,村庄依山而建,是一个人口不足500人,耕地不足400亩的小村庄,以前发展经济作物没有优势,也没有自己的产业,“我们村子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都出去了,在家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小孩,也没有什么其他的经济收入。”

不仅如此,以前村子只有一条小公路,交通很不方便,“村民们如果要去县里,需要80多分钟,以前还要坐轮渡的。”陈文平说。2018年,村子被要求每年至少要有5万元的经营性收入,“我们那个时候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是0,说句实话,我们这里就是一个山窝窝里头,不像杭州其他村子,可以建标准厂房出租卖地,没有大下姜,也不会有企业来我们这。”

而现在,一眼望去,村里都是干净整洁的白墙红瓦平房,道路宽阔整洁,村子紧靠淳杨线环湖主干道,村民进县城再也不用坐轮渡,时间也缩短了一倍。进村的必经之路旁,有一个源塘猕猴桃庄园,这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体验旅游养生于一体的规模化现代农业庄园,也是村子唯二的两个企业之一。“房子租给春鑫蜂业,每年十几万的租金和几万块的劳工费;闲置的土地租给公司种猕猴桃,1200元每亩,还有每年差不多20万的劳工费,这些都是大下姜带给我们的,再也不用担心完不成5万块经营性收入的目标了。”

村子的这些改变,离不开陈文平嘴里常说的“大下姜”,这也是促使陈平华返乡养蜂的重要原因。2019年6月,“千岛湖·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正式成立,涵盖枫树岭镇下姜村、枫树岭村、源塘村等28个村和大墅镇大墅村、孙家畈村等4个村。联合体紧紧围绕着“下姜村”的金字招牌发展产业,联合发力,修路建桥,源塘村因此“麻雀”变“凤凰”。

新时代背景下的“万元户”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的思想,有些人成了“万元户”,再通过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而从“土墙房、烧木炭、半年粮,有女莫嫁下姜郎”到“农家乐、民宿忙、瓜果香,游客如织来下姜”的下姜村俨然成了新时代背景下的“万元户”。为呼应周边镇村百姓对下姜村的羡慕和对乡村振兴的期盼,充分发挥好下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应运而生。

枫林镇宣传委员方升林介绍说,以前没有联合体的时候,村子之间各自为政,随着下姜村的名气愈发旺盛,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旅游参观,带动了当地民宿的发展,因此不少村子都有被套、床单、毛巾等床上用品的洗涤需求,但是一个民宿或者一个村建一个洗涤厂显然是不现实的,投入太大、收益不够。大下姜联合体成立之后,从村子的实际需求出发,统筹资源建立了1个洗涤房,切实解决了村子的实际发展难题,而这只是联合体成立之前,存在的发展难题之一。

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书记郑智华说:“联合体制定了下姜村及周边地区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以及‘村庄建设、农业振兴、交通发展、旅游发展’4个专项规划,扎实推进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品牌共塑,逐步走出了下姜村先富带后富、区域共同富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平华也享受了一波红利:“一方面政策鼓励我们返乡创业,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镇里也为我们提供了场地、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联合体把源塘村纳入‘大下姜’品牌,我们的产品也有了名气;再有就是路修好了,联合体也建好了一套完备的物流系统,线上线下都可以销售产品。”

“一带多”给村子的发展插上了“翅膀”

在春鑫蜂业的职能生态蜂业基地,陈平华正细心地查看蜂箱,每一个蜂箱底部都装上了一套集数据分析、数据传输于一体的传感器,将蜂群的生活以及周围的气温、湿度等数据传输至后台进行运算处理,从而及时准确掌握蜂群的近况,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现在天气冷了,公司正准备将蜂箱运往天气暖和的福建,那里也是春鑫蜂业的养蜂基地,陈平华信誓旦旦地说:“2021年,春鑫蜂业在全国建设成81个蜂业基地,将努力创收1个亿,如果县里条件允许,计划会建造一个几千平方米的蜂场,届时可以解决百余人的用工问题。”

不仅是他自己,陈平华毕业于美国林肯大学国际金融系的女儿陈星瑶也在去年成为公司的形象大使,负责蜂蜜的销售。谈及为什么在这样学历背景下,选择回到家乡和父亲一起养蜂,她说:“父亲的理念比较吸引我,虽然我们现在做的事儿比较小,但是他传递给我一个宏观的理念,那就是振兴蜂业,这是比较吸引我的地方。”

在联合体的推动下,源塘村的发展非常迅速。如果说下姜村是淳杨线上一颗明珠,那么紧靠淳杨线环湖主干道,距离枫树岭镇和下姜村都只有一公里左右的源塘村,无疑是这颗璀璨珍珠折射万千光芒里最亮的那一束。

大下姜联合体书记郑智华说:“截至到2020年底,大下姜区域原32个行政村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完成年收入1万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全面清零工作。”

最新数据显示,枫树岭镇2020年10月底个人储蓄存款余额较2019年同期增加13.98%,大墅镇同期增幅14.35%。2020年1-10月,大下姜22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435万元,经营性收入达到779万元,其中17个村已完成“3020”消薄任务。

通过片区联动实现乡村振兴,大下姜模式成功的关键到底在哪?方升林认为,首先如果有一个发展强点村,那就要发挥好它的明星效应;其次要充分根据其他村子的特色进行发展,比如接下来大下姜将在白马村开展一条红色旅游路线,因为那里曾经是战争所在地;政府部门则要起到“聚合力、整资源”的作用,搭建好平台,比如修路建桥,只有硬件条件好了,才能吸引外面的市场资本进来。

最后就是“专人做专事”,县里专门从文旅、农业、商务等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大下姜工作组,此外还专门成立杭州千岛湖大下姜振兴发展有限公司,将“大下姜”区域内分散的特色农产品进行整合、包装,统一使用“下姜村”品牌进行生产、销售。此外,公司还致力于发展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与经营、旅游商品加工销售、红色旅游培训等项目。(转载自FM93浙江交通之声)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