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建设 > 正文

推进农房改造集聚 打造城乡统筹发展新样板

编者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2020年,我们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2021年,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中心的历史性转移。作为全国全国唯一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浙江省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方阵,为全国做出了示范和表率,总结出了空间聚集、绿色崛起、产村融合、品牌引领、数字赋能、文化深耕、要素激活、片区联动、四治融合的可学、可借鉴的浙江乡村振兴“十大模式”。

为了用更鲜活的方式将“十大模式”呈现给广大老百姓,FM93浙江交通之声在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和《小康》杂志的指导下,推出了《走进“浙”里的小康生活》融媒系列主题报道,通过典型人物和事例,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方式展示了十个典型村庄案例,以独特的视角解码乡村振兴的浙江秘笈。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周传人 通讯员谈杰 嘉善姚庄镇位于浙江省最北部,是一个只有75平方公里的小镇,2008年以来,通过农房改造集聚,带动了城乡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发展的特色之路。《走进“浙”里的小康生活》融媒系列主题报道本期一起了解浙江乡村振兴“十大模式”之一,空间集聚模式。

带地进城享受城市生活

居住在嘉善县姚庄镇桃园新邨的冯大姐今年55岁,虽然住在镇上,但冯大姐其实是地地道道的农民,2016年才从展丰村搬到镇上来。谈到原因,冯大姐说,展丰村相对偏僻,送一瓶煤气都要1、2个小时。医疗方面也很落后,村里唯一的卫生室只有白天才有人,“有一次我得了阑尾炎,肚子痛的很厉害。自己的卫生室又不能看,只能到嘉善。我老公就打电话叫车,结果车子开不到家,只能开到村口,我老公就把我背到村口上车。”

当年在展丰村,夫妻两人种植了一些蘑菇补贴家用,起早贪黑,一年下来也只有5000块钱左右。让人无法忍受的是,村里的生态环境也变差了,冯大姐说,搬走之前村里的河水已经发黑发臭,“我们小时候淘米、喝水都是河里的。后来不要说喝了,连我们洗衣服都嫌脏。”

看到周边村民陆续搬到了镇上,冯大姐动心了。2016年,她自愿参加第二批农房集聚,将宅基地和民房的所有权移交给村集体,自己只保留承包地。通过评估,冯大姐获得了16万的补偿款,她自己又贴了16万,就在镇上置换到了一套4层的联排,总面积385平米。冯大姐感慨道,“之前在农村,我们夫妻俩种种蘑菇,收入不是很多,紧巴巴的过过日子。现在来到了城镇,家里房子出租一年要2万多,自己还种了一点黄桃,一年要10万多,生活比以前觉得幸福多了。”

最近几年,像冯大姐这样通过农房集聚,“带地进城”的村民越来越多,桃园新邨也从最早的一邨发展到了现在的五邨。小区周边,从学校到医院,从体院馆到图书馆,完善的城市公共配套不仅给大家带来便利,也潜移默化改变着每一个人。

政策保障吸引农民进城

现任姚庄镇人大主席蒋胜强是最早参与农房集聚政策制定的镇领导,他告诉记者,姚庄镇土地资源非常有限,不可能无限制“摊大饼”式的发展下去,但另一方面,经济建设又迫切需要发展空间。为了化解矛盾,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农村,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保障到位的整体规划。从2008年以来,姚庄镇按照“政府可承受、百姓可接受、工作可持续”的方针和“一次整体规划、分期分批实施”的步骤,以及公开公平、农民自愿、多予少取的工作方针,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引导7000多户农户实现了就地城镇化。

据了解,嘉善姚庄镇下辖18个行政村,户籍人口4万余人,新居民3.5万余人。为了推进农房改造集聚,让农民上得来。姚庄镇在75平方公里区域内设置了姚庄城镇主中心和丁栅、俞汇2个集镇副中心,科学合理谋划好置换房建设规划,在规划的商贸居住用地内拿出位置最好的地块,采取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农村宅基地、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复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办法,先后建设联排房、复式房、公寓房、电梯子母套公寓房和公建配套房5种房型的房屋供农民自愿选择。蒋胜强告诉记者,“老百姓通过置换之后,他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他的就业的机会多了,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质量提高了,他的观念也转变了,慢慢过上了城镇生活。”

农民集聚后,承包地流转给村集体,全镇70%的承包地流转给了18个村的乡村振兴分公司,节约集约近3000亩土地中的70%用于姚庄经济开发区精密机械和高新电子产业用地发展,30%的土地用于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实施房地产开发,以开发的钱来实施完善城镇道路、给排水、体育馆等基本设施和公共配套建设,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居民。

综合治理扮靓美丽乡村

对于留在农村的居民,姚庄镇提出了美丽乡村发展规划,治理环境。这一点,横港村党总支书记张林深有感触,“我们横港村原先是养猪大村,污水全部是直排河道的,我们横港村有八条河道,15年以前全部是劣五类水。”

为此,横港村率先对全村24000头生猪进行腾退,对河道进行彻底清淤,再把所有生活污水纳入管网,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到2015年,全村八条河道全部恢复到3类水。除此以外,横港村还通过“积分治理”的方式,让村民们主动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比如让村民主动与村里签订环境协议。”张书记介绍说,“就拿最高1400计分的标准来说,要求家里房前屋后一点垃圾都没有,家禽一只都不养。那么签好之后,我按照你签的标准我每个月来检查的,你确实符合我就给你。”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也逐步发展起来。在外资民宿的带动下,部分横港村的村民也开办了农家乐,实实在在提高了收入。“目前已经有三家本地老百姓自己装修自己弄的农家乐,生意非常好,天天晚上都有好几桌。通过我们引进民宿也好,产业园也好,乡村振兴最终的目的还是让老百姓增收”,张书记说。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姚庄的空间集聚模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通过10多年的农房改造集聚,促进了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信息、人才的合理流动,有力的推动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建设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实践。(转载自FM93浙江交通之声)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