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没有好的产业作为支撑,乡村振兴的道路也只能越走越窄。近年来,新疆墨玉县因地制宜, 在做优做强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小微企业,活跃内循环,让周边群众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墨玉县阿克萨拉依乡乌尊艾日克村是最早探索小微企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村子,经过3年的发展,小微企业产业经济遍地开花,已初步形成了处处是产业的良好格局,形成了以和谐糖稀厂为主导的食品生产体系,涵盖了圣福百年食品厂、甜馨糖浆厂、新味米花厂、金面挂面厂、灯笼厂等17家小微企业,产值近1000万元。
今年38岁的村民阿丽玛•萨伊普,小学文化,因为不懂什么技术,只能在家里种地。但自从今年村里引进了墨玉县红万家灯笼制造有限公司这家企业并建起了灯笼厂,灯笼厂也是该村的第17家小微企业。阿丽玛•萨伊普从这以后一直就在灯笼厂做工,她说,她一个月下来,她能挣3000块钱的工资。
今年5月以来,第一书记朱宏刚在探索“文化润疆”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认真思考,积极寻找文化载体,以灯笼制品为结合点,找准文化与产业的契合点。经过和村党支部认真研究,并在调研了和田灯笼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引进了红万家灯笼厂。灯笼厂采用“公司+支部+村民”的管理运营模式运行,自建成以来,有效解决村里妇女及老人就地就业问题,已为乌尊艾日克村增加就业岗位85名。
红万家灯笼厂已制作5种型号灯笼1万余盏,成功打开和田的销售市场,并与乌鲁木齐、喀什等地客商达成初步销售协议,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月均增收2000元左右,百姓积极性高涨,灯笼厂也成为远近闻名带动就业的模范工厂。墨玉县红万家灯笼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建华表示,今年要早制作,早打算,提前做好库存,等年底灯笼销售高峰期时,让村民有一个更好的收入。
乌尊艾日克村以小微企业带动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既实现了劳动力转移,促进了乡风文明,又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收取闲置厂房的租金,提高了村级集体收入,还培养了一批“小老板”和致富带头人,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村委会和个体工商户们还建了一个名为“乌尊艾日克村企业家群”的微信群,日常沟通政策和创业信息,很是热闹。同时, 乌尊艾日克村通过技能培训、宣传引导等方式,从思想上改变老百姓的传统观念,让群众树立产业发展、就近就业的意识,从而带动村民实现居家就业。据了解,在小微企业上班的村民,基本人均年收入都有将近20000元的收入。
如今,走在乌尊艾日克村,放眼望去,一幅村美民富产业旺的新农村画卷扑面而来。果树苍翠,一条条平坦整洁的道路延伸到每一户的家门口,道路两旁,各种鲜花争相开放,与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呈现出房在林中、人在画中的美丽景象。
发展小微企业让乌尊艾日克村成为了墨玉县远近闻名的“明星村”。乌尊艾日克村产业兴旺一方面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有了经济基础以后,村里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村里种植各种树木200棵,绿化带1000米,安装路灯30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第一书记朱宏刚表示:“乌尊艾日克村正在下一盘更大的棋。村里将继续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重点,坚持党建引领,突出问题导向,探索多元发展模式,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希望今年各村级企业产值都能有所突破。”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集体收入增加到2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5000元。在产业兴旺的奔富路上,乌尊艾日克村的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