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建设 > 正文

创新枫桥经验: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郑良 2021年11月7日下午,新昌县小将派出所民警像往常一样走访香榧套种茶树复合经营基地建设项目工地时,摸排到施工方与承建方存在一起劳务纠纷。王某应承建方朱某所托对基地内的毛竹山进行砍伐清理,随即找来十几名务工人员,但由于双方在承包协议细节上未能达成一致,致使十几名务工人员迟迟未能上工,随后王某停止了与朱某的施工项目,然而十几名务工人员滞留期间的生活、住宿等费用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民警了解到情况后,立即召集朱某、王某以及务工人员代表进行座谈,从维护各方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经过3个小时的协商,最终承建方同意对务工人员在此期间的生活、住宿等费用进行补偿,总计13500元。

这只是小将派出所创新实行“项目警官制”护航香榧产业项目,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个普通案例,也是新昌县多年来秉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服务不缺位、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贴身为民便民服务,因地制宜探索基层有效治理新方式新路子的有益尝试。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舒心安心放心的社会环境是浙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离不开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省委书记袁家军在2021年10月出版的《求是》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在一体推进法治新昌平安新昌建设,统筹富民惠民安民路径的过程中,新昌创新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基层治理机制,涌现了很多创新做法,例如东茗乡的“握手言和”、新昌县妇联的“反家暴机制”、鼓山社区的“三社联动”、新昌县心理卫生协会的心协参与社会治理、儒岙镇的“五会三治”话平安、城南乡的“乡理乡亲”等。

“握手言和”:化解村级矛盾的“前哨所”

2018年,由于杭绍台高铁建设需要,中铁十八局租用了位于东茗村的野地乌山塘水库,面积约四百平方米。2021年8月铁路建成后,中铁十八局复耕图纸上水库面积却只有七十平方米左右,这将使水库下方的水田灌溉受到影响,村民王大爷家的1亩水田也在影响范围之内,为此,其本人多次前往中铁十八局沟通,但均无果。10月8日,王大爷扫描了村办公室门口的握手言和“一码握”,将此事做了线上反映。村党总支书记张楚收到工单后,立刻协同村握手人王彭均与中铁十八局进行了沟通,经过三次友好协商,中铁十八局答应按照原来水库的面积予以复耕,10月21日纠纷成功调处,中铁十八局当场与村里签署了调解协议,张楚在“握手言和”小程序上完善好相关信息,此次纠纷事件得到了圆满解决。

自2019年开始,围绕“本村人解决本村事,大事小事不出村”目标,东茗乡开始探索建立握手言和工作室,使“握手言和工作室”成为化解农村小微矛盾的主阵地,打造村级矛盾化解的“前哨所”。

优化工作体系,打通矛盾化解“毛细血管”。2019年以来,东茗乡逐步建立乡村“握手言和”工作室12个、旅游警务调解室2个,做到“有牌子、有场地、有人员、有制度”。创新实施握手言和矛盾化解“三分五步”调解法,形成受理、调解、研商、反馈于一体的矛盾化解流水线,让矛盾纠纷调解在这里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建强三支队伍,促成矛盾化解“握指成拳”。除了“村村都有工作室”,东茗乡还开展“村村都有握手人”行动,组建起以村干部、党员、乡贤为主体的三支队伍共93人,做好调解工作,并邀请公检法、司法、志愿者等力量入驻,利用乡情、村情、亲情做工作,变老百姓上访为干部下访,全天候落实人员坐班接访,促成矛盾化解“握指成拳”。

创新访调机制,增强矛盾化解“免疫系统”。“握手言和”工作室实行信访接待常驻、部门站所随驻、三支队伍轮驻,确保群众反映问题找得到人。根据各村信访增量、存量化解数等指标情况,乡每月发布管控力分色预警并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动态掌握全乡平安稳定情况。

用活信息平台,实现矛盾化解“一呼即应”。如今,东茗乡还在加快推进小微矛盾“码上”握手言和,依托基层治理四平台,运用数字技术把工作室延伸到线上,探索扫码上报、中心云上流转、分村派单调解、反馈测评等流程,推动矛盾纠纷“码”上解决,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调解服务。

2021年,“握手言和”工作室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3起,线上受理调处纠纷16起,化解率100%,东茗乡“握手言和工作室”成功入选绍兴市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案例。

“‘握手言和’工作机制是基层治理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是一次基层干部服务理念的大提升。”东茗乡党委书记潘淼表示,“化解是最好的维稳”,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充分发挥“三支队伍”“握手人”的作用,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说法”。

反家暴联动机制:建设平安家庭的“她力量”

以“小家和谐”促“大家平安”,反家暴联动机制是新昌县妇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努力打造的“她力量”助力社会治理“金名片”。2019年以来,新昌县妇联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作为开展平安家庭建设的切入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建立了社会化治理反家暴联动机制。

阵地建设夯实反家暴工作基础。建好工作站。建立一批反家暴纠纷化解示范站点,引领反家暴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开展。如联合县公安局、法院、民政局、司法局设立“我爱我家”工作室、“温馨驿站”调解室、婚姻家庭辅导室、“老沈”工作室等站点,全力做好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提升覆盖面。在12个镇乡(街道)设立“娘家人”工作室,优化健全妇女维权站、维权热线、新昌女性等平台职能,为妇女群众提供反家暴维权服务。打造主阵地。2019年2月,培育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实体化运作的县级反家暴协会,指导协会积极开展宣传教育、个案化解、家庭关系辅导等服务。

多方联动凝聚反家暴工作力量。善用专家力量。选调89名专业人士组成专家库,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参与个案调解,切实提高调解的成功率。巧用社会力量。集聚反家暴协会、心理卫生协会等社会公益力量,参与反家暴工作。如反家暴协会实行值班制,每周固定值班接待,心理卫生协会开展“婚姻家庭矛盾多元化解”项目,已累计化解家庭矛盾纠纷178起,关爱、帮扶妇女儿童65名。广用职能力量。成立联合处置家暴警情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副县长、公安局长任组长,县妇联主席任副组长,县纪委等13个部门和12个镇乡街道为成员单位,统筹协调反家暴工作的开展。截至2021年,累计发出告诫书354份,化解家庭矛盾392件。

此外,新昌县妇联还积极推动出台《新昌县依法联动处置家庭暴力实施办法》,为反家暴工作提供“家庭暴力处置指南”。开展反家暴宣传进村(社区)等活动155场,编排反家暴小品12个,推出反家暴微电影《0/∞》,呼吁全社会拒绝家庭暴力、共建和谐家园。通过完善“党建+”联动处置、“互联网+”快速反应、“网络+”走心服务、“三步”分级惩处、“三色”动态管理等五项机制,确保反家暴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深化社会化治理反家暴联动机制。下一步,新昌县妇联将把家庭作为参与社会治理的切入点,深化社会化治理反家暴联动机制。进一步深化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实现阵地全覆盖,全县271个村(社区)全面建立娘家人工作室,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打通服务婚姻家庭“最后一站”;提升服务精准度,启动“我爱我家护航青春”专项行动,提升家庭幸福感。

社会化治理反家暴联动机制实施两年来,新昌全县家庭暴力警情同比下降58.2%,一个个家庭矛盾纠纷得以圆满解决,更多的家庭从家暴中得以解脱,恢复了原有家庭的和谐与快乐,妇联“娘家人”作用得到真正发挥。

“三社联动”:构建社区治理的“联合体”

爱心协会、康乃馨小组、微尘力量义工俱乐部……在新昌县鼓山社区活跃着一群公益社区组织,这些组织在鼓山社区“三社联动”基层治理模式的创建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社”为媒,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平台。以社区为服务平台、以社会组织为服务载体、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服务支撑,鼓山社区着力打造“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基层治理模式,作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抓手,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不断巩固基层建设成果,提升为民服务质量,初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鼓山社区于2013年5月份成立了鼓山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目前已有持证社工4名,21家社会组织入驻。

发挥组织力量,精心谋划精准服务民众需求。鼓山社区依托社会组织联合会,开展问需于民活动,大量收集居民需求,做好精准服务工作。鼓山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以老年人服务、志愿者服务、家庭教育、应急管理等为载体,设计开展了爱心灭火器、爱心蛋糕、公共自行车清洁行动、鼓山学苑家长读书会、“满天星”关爱老人项目、“绿色小屋”垃圾分类、“进百家门”反诈骗宣传活动等项目,最大限度惠及社区居民。以“满天星”关爱老人项目为例,其服务对象均为空巢老人。社区志愿者们在走访关爱中深深感受到,这些老人最需要的就是关怀和陪伴。因此,除了常规的陪伴、帮助,“满天星”关爱老人项目的志愿者们还会定期举办老人集体生日会,每次都邀请10名左右老人欢聚在一起,分享快乐,以此鼓励老人们走出家门,感受社区大家庭的温暖。集体生日会还会邀请医护人员为老人们做健康讲座,内容以老年病防治、日常保健为主,很受老人们欢迎。

截至2021年底,鼓山社区通过“三社联动”基层治理模式,已举办了消防安全知识培训20期,鼓山学苑家长读书会168期,垃圾分类培训26期,有害垃圾回收活动83期,“鸡毛换糖”兑换活动43期,参与居民达15000余人次。

以更加精细的社会化专业服务积极回应居民需求,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拓展服务功能,把更专业、更个性化的服务带给辖区居民群众,鼓山社区创新的“三社联动”基层治理模式使居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获得感得到全面提升。

心理帮扶:筑牢平安社会的“心理防火墙”

“曾经,出事后受到法律的制裁;现在,我要剪断与以前那些不好的联系;未来,我要拥有健康的身体,象乌龟一样长寿!”

“过去我的生活像小丑般的快乐,五彩斑斓,没有烦恼。现在我在不懂法律的情况下,帮朋友签名,触犯法律,犹如晴天霹雳,非常的痛苦、后悔、委屈。我希望我的未来能够雨过天晴,重新获得快乐的生活。”

这些真切的悔悟之言是新昌县心理卫生协会副会长陈英老师利用OH卡牌,成功引导社区涉毒矫正人员写下的真实感受。2021年4月18日,新昌县心理卫生协会组织开展了“感悟当下,展望未来”团体辅导活动,着力帮助社区涉毒矫正人员做好心理辅导,舒缓了他们的内心矛盾,激活了他们的内在心能,促使他们心理建设积极向上。

开展心理帮扶活动,关爱特殊人群。2020年7月,新昌县心理卫生协会联合县司法局、县禁毒大队、南明街道,正式启动情暖社区矫正对象·涉毒人员心理帮扶活动。活动以“情暖、专业、服务”为宗旨,通过每季度的团体辅导,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正向支持团体;通过量表测评初筛,持续关注关怀心理状态不良人员;对重点关注对象,开展团体沙盘治疗和一对一心理辅导,对程度严重或有特别需求人员,提供社会支持资源,转介到专业机构做进一步专业咨询。

专业力量赋能,提升矫正成效。社区矫正机构根据需要组织具有法律、教育、心理、社会工作等专业知识或者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开展社区矫正相关工作,为社区矫正对象在教育、心理辅导、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关系改善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帮扶,提升矫正成效。

加强涉毒矫正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筑牢他们的“心理防火墙”,这是新昌县心理卫生协会开展心理帮扶活动的意义所在,同时也为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建设和谐平安社会筑牢了“心理防火墙”。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