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4月14日讯 记者张玉荣 实习记者刘豈蓉 通讯员刘丽萍 连日来,天刚蒙蒙亮,三亚市吉阳区的封控区内,有人背起四五十斤的消毒喷壶作业,有人当起“跑腿小哥”,有人电话接个不停……他们是集结号下的机关党员干部、基层党务人员和党员志愿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义务、责任和担当,拧紧“责任链”,织密“防护网”,筑起封控区最牢固的“防火墙”。
截至4月13日,吉阳区先后划的58个封控区中,共有1000多名党员参与防控工作,他们组成的一支支党员志愿服务队让党旗在“疫”线高高飘扬。
疫情当前,时间就是生命。4月1日,三亚疫情防控座谈会提出,要做好打大战的充分准备,强化优化细化实化防控措施,坚决阻断疫情输入传播渠道,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阻击战整体战主动战。
4月13日,吉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紧急吹响战“疫”集结号,组织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靠前指挥调度,当好攻坚一线“主心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区1100余名机关在职党员、3000余名村社区基层党员闻令而动,火速聚集到位。
“一定记得戴好口罩,做好自我防护,家里的事情有我……”这是来自春光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太琨家人的叮嘱,语气中既带着担忧,又充满鼓励。
4月3日,位于春光社区的榆亚盐场小区发现一名无症状感染者,吉阳区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按照防疫工作要求封控管理。小区内部封控的11名社区工作人员、榆亚盐场的20名党员就地转为志愿者,同盐场职工一起,组成了一支以党员为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
被划定为封控区的榆亚盐场小区,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的管控措施,只保留一个出入口,封控区外围全部采取物理隔离。为满足小区居民需要,志愿服务队员里的每个人当起了“跑腿员”,全城搜寻为特殊病人采购药品;当起了“开锁匠”,及时上门为独居老人打开坏锁;当起了“采购员”,为孕妈妈采购医生叮嘱的食材……每天的工作看似简单责任却重于泰山,党员志愿者总是对居民“有求必应”。
“大家请保持一米距离,提前准备好健康码”“小朋友不要害怕”……疫情发生后,卓达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陈泽爱已经连续奋战了10余天,声音嘶哑了、黑眼圈重了。每天早上6点刚过,她的手机便被一个个电话、一条条信息所“包围”,工作连轴转,很辛苦,但她却说:“作为一名党员,在关键时候一定不能掉链子,要冲在前面。”
卓达社区的党员们主动请缨承担疫情管控区的日常服务工作,从最初的20多人、30人……队伍扩大到百余人,他们是居住在卓达社区的机关干部党员、党员志愿者等,每天到核酸检测场地搭建、转运物资、梳理工作流程、清运生活垃圾清运、核酸检测维持秩序等,看似并不复杂的工作却需要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党员志愿者孙歆是一位两个孩子的妈妈,关键时刻她选择了“出战”,每天早早出门到社区核酸监测点,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一忙就是五六个小时,“这个春天我看不见防护服下的脸庞,但我见证了共产党员们坚毅的背影,都是人民群众坚强的后盾。” 孙歆一边说一边低头摸摸胸前那枚鲜红的党徽。
自开始实施封控管理,这些默默付出的党员干部便一直坚守在安全检疫、信息摸排、物资运送等各个岗位上,确保封控区群众日常生活正常运转,秩序平稳有序。在封控区内,机关党员干部、基层党务工作人员、党员志愿者等多方携手、齐心协力,打通居民生活保障的“最后一米”。
吉阳区委书记顾浩表示,疫情面前,党员们用实际行动在战“疫”中展现使命担当,他们筑起了一道既有人文关怀又牢不可破的“防控网”,让党徽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熠熠生辉。
“红色力量”功不可没。封控区的温暖一直都在,因为千余名党员就地“转岗”成为志愿者,用温情守护着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