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建设 > 正文

生态建设三十春,青山绿水满毕节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刘其霖 魏翔 实习记者 田仁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干堰村是毕节市七星关区长春堡镇的一个生态旅游发展的典型模范点,一走进村口,现代化设施和一丛丛绿植交相辉映。“垃圾不落地,城乡更美丽”,村民自发打扫公路卫生,家家户户门前可见花草树木。

村主任马先玉回忆起二十年前的日子,那时走的是一米宽的泥巴路,下雨天出门就像下了一次田,全身都是泥泞;村民们住的都是茅草房或者石头砌的小屋子;教育环境更是艰巨,直到2013年才正式兴建了干堰村小学。

生态环境差,开山挖地,乱砍乱伐,一到雨季,庄稼经常被泥石流冲毁。

然而,今夕不同往日。2013年七月,干堰村得到民盟中央对口帮扶,被列入生态旅游村。

关停私人小煤窑,闲置土地退耕还林,村干部对森林包片管理,植被很快就将生态被破坏严重的干堰村点缀得翠绿起来,迄今为止,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75%以上。

\

大方县穿岩社区退耕还林前

生态环境起来了,空气质量好了,村民愿意回家谋生了。在这个基础条件上,干堰村修建了环湖路2公里、建设了一个同心公园,一个同心广场、建造了100平方米的卫生室一所、300平方米的村公所一所和完善了干堰村小学的基础教育设施。在农业方面,打造出了同心蔬菜大棚基地、食用菌基地和石岗林劳务专业合作社;种植药材天麻20亩,白芨20亩,草莓大棚正在兴建之中。

\

大方县穿岩社区退耕还林后

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得树木成林,村民有了资源,纷纷办起了农家乐。

马先玉介绍完干堰村这些情况,不由发出感慨,“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了整个村的经济,生活水平比从前提高了好几倍,这让我相信发展生态旅游对群众是最有益的”。

干堰村有资源,绿水青山就是发家致富的资源;不仅如此,干堰村的文化底蕴也足以支撑长期发展旅游。干堰村全村1千人左右,有17种少数民族,其中苗族居多,多民族聚居使文化内容更加丰富,村里现今流传着刺绣和蜡染技艺,这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使得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干堰村更有了一道底气。

2017年,外出打工的村民张祥银回到干堰村加入了劳务专业合作社。他说家乡现在的变化和发展让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就在家门口也能挣大钱的希望。张祥银加入合作社以后,一番经营已经成为合作社的负责人,他把村里还能劳作的留守老人请到合作社兴办的各项产业里做点零工,让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他说合作社会越做越大,让更多的年轻人看见家乡的发展,让他们回来,让他们常伴家人左右。

“把穷地方变成富饶地,竟然只需要把生态环境搞好就可以了”一位村民在旁感慨的说到。

\

村公所图书室一角

2016年,毕节市有34个村通过旅游业带动脱贫,旅游业带动脱贫率达30%以上;2017年,全市共有946个村纳入贵州旅游精准扶贫云系统,旅游业带动6.98万贫困人口受益,超额完成任务1.52万人;2018年,全市旅游业计划带动7.12万贫困人口脱贫;截止目前,全市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脱贫人数达14.98万人,旅游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地无三分平,人无三分银的时代已经过去。乡村不再是从前的乡村,而是具有特色,能够发展乡村旅游的景点,休闲山庄,农家乐一系列乡村产业应运而生,为农民脱贫致富带来了福利。

目前,毕节市乡村旅游园区共65个,其中休闲农业园区21个,休闲农庄26个,民俗村11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5个,发展乡村旅游经营户2335户,其中,乡村旅游星级示范户150家;全市乡村旅游床位数达27000余张,餐位数近10万个;乡村旅游直接人数1.25万人,其中农民从业人数超过1万人;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65亿元。乡村旅游已探索出了一条“文化+生态+旅游+精准脱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产业结构从传统种养殖业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群众生活从贫穷到小康、村容村貌从脏乱差向整洁有序、群众观念从信访不信法向民主和谐”四个转变。

各区县旅游景点从散到聚,连点成线,促成了一派遍地开花的可观景象。

在众多乡村生态旅游景点中,大方县羊场镇穿岩社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诠释得淋漓尽致。

\

干堰村同心广场

出大方县城一路到穿岩社区,公路两旁立着一人合抱粗的大树,一棵接着一棵将整段公路点缀起来,就像一条绿色的海洋长廊。

村支书王永军说,从前的穿岩社区和现在天差地别,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开荒开到边,种地种到天,春种一片坡,秋收一小箩。”“九里黄河路穿来,天晴下雨穿草鞋。”王永军用这两句村里的谚语概括了退耕还林之前的穿岩社区生态状况。

1999年,穿岩社区作为退耕还林试验点。政府以粮食换生态,每亩退耕还林补助三百斤原粮;后来经济发展起来了,又改用以经济换生态,每亩退耕还林补助244元。

种植树木的方式也被村支书王永军幽默的用一句谚语概括“山上戴帽子,腰间扎带子,下面铺毯子。”山顶种树,保证不会滑坡,山腰种树,留住水土,平地种树,生态就完全好了起来,雨水天气,洪水不会泛滥成灾。

退耕还林让穿岩社区完全解决了生态恶化的状况,生态成为全县的模范点,在政府和村支两委的带动和鼓励下,外出打工学到知识的年轻人开始返乡为家乡做建设。

一是“林下综合种植”,种药材,天麻、冬笋、灵芝和食用菌一共有5万多平方米。

二是“林下养殖”,养土鸡和养鸭;成立专业的合作社与贫困户签约合作,年终为贫困户分红。

三是兴办农家乐,退耕还林为穿岩社区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农家乐一办起来,周围城市的游客就被吸引过来度假,过周末,能为穿岩社区每年增加更多的收入。

三方面的收入让穿岩社区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开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村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100盏、建造了生态小广场,内设健身器材、修建了850平方米的游泳池提供给来游玩的旅客。

游客来此,享受了农家的特色盛宴之后,走在被誉为人工制造的天然氧吧的生态长廊里,和家人一起畅享生活的静谧。

村里经济好了,精神追求就开始浓郁起来,老少爷们儿常在公园里唱歌跳舞,享受这丰富的生活。

71岁的村民曾居伍感慨万千,他说30年前的穿岩社区四处都是光秃秃一片,靠山吃山的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哪里想到只是退耕还林这一项政策就让穿岩社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能吃饱饭,还能享受这绿水青山的壮丽景色。

自1988年毕节试验区成立三十年来,毕节市旅游行业紧紧围绕打造“国际知名山地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聚焦“洞天福地·花海毕节”形象品牌,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力促“旅游品牌创建、旅游服务设施、旅游发展质量”三大提升,旅游景区知名度不断提高,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拓宽,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试验区成立30周年以来,全市旅游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的推动了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

百里杜鹃管理区是毕节试验区深化改革试验的典型,自2007年7月成立以来,深入推进“三大主题”实践,认真践行“两新”使命,着力推进托管区域改革发展,“三大主题”与“两新”实践均取得一定成绩。

百里杜鹃成立之初,资源丰富但资产缺乏,全区域固定资产投资仅为0.67亿元,没有一寸油(水泥)路,没有一个中心城镇,仅有的四个乡集镇规模很小、品位不高、管理混乱。

\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风尚。

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支持华洲农业、乌蒙菌业、华泰生态农业等一批市场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建成省级农业示范园区花卉万余亩、天麻育种示范基地300亩、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300余亩,农旅融合初显成效。投入资金1.03亿元,实施公路沿线行道树下种植草花、生态专类园建设、景区行道树种植、通道绿化建设等项目61个,有效助推了全区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以脱贫作为主要目标,坚持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落实扶贫产业、精准补齐贫困短板、精准落实扶贫政策,在产业扶贫、旅游扶贫、基础设施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社会保障扶贫方面狠下功夫,金坡乡于2011年实现“减贫摘帽”,普底乡于2012年实现“减贫摘帽”,仁和乡、大水乡于2013年实现“减贫摘帽”,农村贫困状况根本好转,贫困发生率从17%降至9.11%,退出减少贫困人口2.93万人。

2016年,全区生产总值从成立之初的5.45亿元增长到31.27亿元,增长5.74倍;一般公共财政收入从0.26亿元增长到2.28亿元,增长8.77倍,年均增长2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840元增长到24119元,增长3.08倍,年均增长1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0元增长到7775元,增长3.95倍,年均增长16.5%;旅游总收入从0.62亿元增长到12.98亿元,增长20.94倍,年均增长40.2%,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从成立之初的18.1:59.5:22.4调整为2016年的21:45.3:33.7。

十年来,百里杜鹃的始终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发展红利和改革红利,切身感受到管理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的同时,群众满意度始终名列全市前茅,曾持续3年高居第一。旅游扶贫成效明显,百里杜鹃景区入选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项目,普底乡永兴村被国家旅游局列为旅游扶贫观测点,16个村成为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发挥精品景区的辐射作用,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扶贫生态移民搬迁、特色旅游村镇打造等项目建设,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真正做到基础设施、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结对帮扶“六个到村到户”,有力促进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现有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上万人,日接待游客8000人以上,核心景区农民人均旅游收入上万元,农家餐馆和农家旅馆户均纯收入达10万余元。实践证明,正是因为坚持并实现了发展成果全民普惠,百里杜鹃才得以长期保持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才能成为全国旅游扶贫的示范区,争取到“同等权责”权限,并两次扩大了托管范围,既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旅游对外整体形象得到较好提升,景区品牌大幅升级。目前,全市有世界级品牌1个(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品牌22个,分别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百里杜鹃)、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织金洞、草海、慕俄格古城)、国家3A级旅游景区10个;国家风景名胜区2个(织金洞、九洞天),国家森林公园4个(七星关区拱拢坪国家森林公园、赫章水塘国家森林公园、大方油杉河国家森林公园、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1处(草海),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百里杜鹃景区)。

“十二五”以来,毕节市接待游客2.2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53.7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0%以上,旅游业发展强力拉动了经济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