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是座座军营中老兵告别的时刻,也是莘莘学子走入校园的时节。当军营这所大学校的“最后一课”遇上贫困地区小学的“开学第一课”,会演奏出怎样的“青春乐章”?
9月3日,一场由军地共办的开学典礼,让两段青春故事相遇,演绎出一段军地携手奔小康的鱼水深情。
一年多前,改革调整后的第77集团军某合成旅移防至蜀中腹地。旅党委“一班人”安营扎寨后的第一时间,就走进驻地市县两级政府部门,交上了子弟兵精准帮扶贫困村户、助力地方脱贫攻坚的“精准扶贫路线图”。
摊开这张“路线图”,“帮建支部、帮带党员、帮助学生、帮扶脱贫”的“四帮”举措,就像撑起贫困村和贫困户“小康梦”的四梁八柱,见证着该旅官兵的扶贫决心与意志。
在这场特殊的开学典礼上,受聘为驻地柳圣乡中心小学“荣誉校长”的该旅政委徐俊,为同学们讲起了“开学第一课”:“服务一方百姓、聚力解难帮困,这是践行人民军队宗旨的现实蓝本,也是全面小康路上子弟兵应尽的职责。”
今年以来,群众的“小康梦”与官兵的“强军梦”同频共振,在营区内外奏响了时代强音。
两年前,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读大二的何平毅然参军入伍,来到该旅合成一营火力连。服役期间表现优异、军政素质皆优的他,被选入该旅第一批“大学生帮小学生”助学队。最近半年,每逢节假日外出,何平总会转两趟车、来到柳圣乡力争村8组的五年级小学生段岑家,送去所在营连党组织的慰问物资、尽上自己的绵薄之力。“我要立下奋斗的志向,向何平哥哥学习、考上重点大学报效国家……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当兵!”尽管现在家庭贫困,段岑在作文里描绘着“大大的梦想”。
像何平这样与柳圣乡贫困小学生结成帮扶对子的活动,该旅组织了5个批次。集青年志与报国心于一身的大学生士兵们,成了激发贫困学子斗志的身边人。“都说扶志也要扶智,大学生‘兵哥’们来到乡小学,就是志智同扶、绝不让贫困传递到下一代。”回忆着这一年子弟兵与同学们的帮扶故事,柳圣乡中心小学校长袁刚颇有感触。
在何平和一众官兵的悉心关怀下,段岑成长进步明显、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名列年级第一,她也因此成为今天开学典礼上首批获颁“两不怕”奖学金的13名同学之一。作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斗精神的发源地,该旅以此命名扶贫助学金,为的就是打通战斗精神与奋斗意志的时代内核,砥砺同学们不畏困苦、求学不止。
典礼上,从军地领导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奖学金,段岑的眼睛里噙满了泪花。即将退伍返校继续读书的何平,也对乖巧懂事的段岑依依不舍:“自己哪怕脱下军装,帮扶的责任也不会断线——这是最后一课、也是最好一课。”在何平背后,该旅政治工作部主任翟伟将继续担任段岑的助学帮扶责任人、组织更多优秀官兵助学段岑。翟主任表示,“大学生帮小学生”作为“四帮”活动的落地之举,全旅官兵会持续发力、接棒帮扶。
面对贫困生占比较高的柳圣乡中心小学的全体师生,徐俊“校长”在“第一课”上讲到了同学们熟悉的“老乡”——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事。“苏东坡为官为文、做人做事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他扶弱振乡、笑对苦难,他细察民间疾苦、情系家国天下,同学们学习、战士们当兵、军地抓扶贫,都应当学习‘东坡精神’。”“徐校长”还鼓励同学们有坚韧不拔的志气、有成就栋梁的知识、有传自东坡的精神、有脚踏实地的行动,早日成长成才、振兴一方。
以助学帮困为契机,该旅还在开学典礼上,向驻地乡、村、校授予了“党员学习室”“党员活动室”“扶贫帮建基地”“‘两不怕’图书室”“‘国防绿’阅览室”“国防教育基地”等牌匾,标志着前一阶段精准扶贫的工作初见成效。而在驻地群众和同学们的见证下,该旅4名业务科代表与贫困村4名村民结成“军民一家亲”帮扶对子、4名优秀党员与村党支部4名委员结成“1+1、一对红”帮带对子,该旅9名优秀官兵受聘学校“校外辅导员”、一营某先进班获发“国防教育示范班”,这些都让一方贫困百姓吃下了共同脱贫奔小康的“定心丸”。与此同时,该旅年投入30万元的扶贫专项基金也同步建立,将在未来化解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燃眉之急。
“第一课”的尾声,“校长”徐俊道出了全旅官兵的“扶贫心声”:“爱民、便民、助民系列帮扶活动的开展,就是要扶持脱贫‘引路人’、助力脱贫‘带头人’、培育脱贫‘接班人’、攻坚脱贫‘重点人’,要在精准扶贫、共赴小康的路上更好展现当代革命军人的使命与担当。”
作者:陈鹏 张军 朱鹏
本期编审:杨彪
责任编辑:李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