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开封讯(记者 崔学庆 实习生 崔宁)当前,脱贫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更考验着一线扶贫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由开封市杞县财政局委派到该县苏木乡邹寨村的第一书记李海涛,通过两年多的“深耕细作”、艰苦努力,终将一个深度贫困村成功脱贫,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9月7日,映象网记者辗转来到邹寨村采访,“探索邹寨村脱贫致富机制,我们紧紧围绕‘党建工作助力脱贫、基础设施保障脱贫、产业带动促进脱贫’的总体思路,有力带动了全村贫困群众致富增收、快速脱贫。”邹寨村第一书记李海涛这样告诉映象网记者脱贫致富的体会。
党建引领带动,党员模范带头,凝聚人心助脱贫
2016年,根据开封市委统一部署,杞县财政局定点扶贫该县苏木乡邹寨村,并委派该局收费股股长李海涛为第一书记。当年,杞县财政局党委书记张广智亲率党组成员和局业务主干分赴该乡马房、刘庄、闫营和邹寨村,深入调研村民村况、入户对接帮扶对象、制定扶贫实施方案,“我们要坚持围绕‘抓好两委班子、摸清贫困底子、开出脱贫方子、找出致富路子、结出小康果子’的工作总基调,扑下身子,凝聚民心,做好表率,力争摘掉贫困的帽子,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张广智坚定地说。
据了解,邹寨村隶属杞县苏木乡,位于该乡东北方向3公里。全村现有214户,720口村民,下辖两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860亩。享受低保21户65人,五保户5户5人,17名残疾人员,现有建档立卡92户322人,在当时属于深度贫困村。
2016年9月,李海涛带着全局干部的重托、背上铺盖卷儿,开始了漫长的扶贫之路。两年来,他坚持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村民现状、查找致贫“病根”、虚心听取群众意见,齐心协力将邹寨村“拖出”贫困行列,摘掉贫困帽子。
扶贫之初,李海涛就深深懂得党建引领带动和党员模范带头的重要性,从此,他带领党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利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5+N主题党日活动等机会,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帮扶脱贫实践,凝聚民心民智民力,开创性开展扶贫工作。
映象网记者在邹寨村看到,每名党员家门口挂着一个写有“我家有党员 大家向我看”的共产党员家庭的牌子,就是让群众知道谁家有党员,看看党员怎么干,并根据党员表现进行考核打分,接受群众监督,不断提升党员的政治站位。他们还注重培育外出务工回乡人员和村内有头脑、善经营、能致富的2名年青人为两委后备干部和1名入党积极分子,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为脱贫攻坚夯实了坚强的组织基础。
在李海涛的组织下,他们先后邀请市、县组织、宣传部门相关人员来到村里,为党员开好“三会”、上好党课,对外出务工的党员,通过支部微信群进行传达学习和缴纳党费。同时,他们还通过组织党员雨雪过后及时清理积水积雪、爬线杆移路灯、帮助空巢老人打扫卫生、义务种植开发的荒地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关注孤残家庭、找准致富门路,真正使脱贫进入良性循环
两年来,李海涛把家安在邹寨村,与村民群众同吃同住,对贫困户和困难群众用真心、动真情,解决实际问题,他走遍了全村的每一寸土地,访遍了全村214户家庭,经常出入鳏寡孤独的老人家庭,绘制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坐标,对贫困家庭的情况了如指掌。
去年3月,在一次走访中,李海涛得知,对一些因病致贫的家庭,除了能享受新农合外,他还了解到慢性病相关的鉴定政策,得知鉴定后能够享受国家政策,减轻致病家庭负担后,便设法对村里慢性病患者进行鉴定,“当时,距离当年鉴定时间只有两天时间,李书记紧急与村委班子组织村内慢性病患者进行鉴定工作,背着行动不便的王苏兰老人寻找检查窗口,解决了村民医疗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并成功地为8名长期患慢性病的村民进行了鉴定。”党员邹云友动情地说。他们还主动邀请县残联的相关人员,到村里为残疾村民办理残疾证,让患病村民切实感受到国家的惠民政策。
李海涛通过驻村扶贫信息栏、村组服务栏和入户宣传等方式,将本地企业缺工岗位进行筛选和分类统计后,发放到贫困户家中,为扶贫对象搭建用工对接平台,提供意向就业岗位100多个,实现就业30多人,并协调苏木乡金旺等多家冷库,吸收贫困劳动力20余人。
他们通过市场调研、专家论证,根据家家种植大蒜较多的特点,选取了“附加值产值高、技术传授简易、市场需求旺盛”的蒜黄培育,作为解决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要发展产业,采取村集体与贫困户受益共享模式,让贫困户投资大蒜种植,现已建成蒜黄大棚5座。
在村两委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把村里70多亩闲置荒地进行开发利用,在荒地上种植果树,并将五个荒坑撒上鱼苗养鱼,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他们还先后成立了盘鼓队、腰鼓队和舞蹈队,丰富了群众的娱乐文化生活。现在邹寨村荒地变桑田、荒林变果园、荒坑变鱼塘,村民出行方便、村貌环境美观、民风乡风向善,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
采访中,党员邹云友还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没有送出去的锦旗”的故事:今年4月,县里扶贫督导组由于人手不够,欲将李海涛抽调过去工作,当村民知道后,便“组团”来到村委“求请”,村民舍不得李书记离开。村委了解情况后,一边向上级汇报村民的请求,一边为随时离开的李书记做了一面锦旗,“没想到村民的请求奏效了,最终李书记没有被抽调走,做好的锦旗也没有送出去。”邹云友激动说。
筹款修路架桥、好事做了“一火车”,村民心中合格的“第一书记”
李海涛坚持访民苦、体民情,每天穿梭于全村大街小巷,深入到田间地头与群众交流谈心,了解现状、查找问题,虚心听取群众意见。两年来,李海涛先后协调筹集各类资金800多万元,改善村容环境,并对村里进行绿化美化;集中力量建成党建服务站和体育健身文化广场,更换村内路灯,为村民创建舒适的居住环境;为扩大农业生产和出行方便,修建村内外道路6.8公里,打配套机井23眼,建桥8座,并进行了农网改造、修缮学校、购置办公设备,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
映象网记者在李海涛的陪同下到村里转了一圈,每到一处,村民都会主动与“李书记”搭话、攀谈,夸他为村民办了不少实事,“李书记亲自爬电线杆为村里移路灯,帮助 ‘劳力’薄弱的家庭掰玉米、摘花生、刨大蒜是经常事,他还主动‘承包’了村里的一条主干道,每天进行清扫,村民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正在门口乘凉的村民边加静激动地告诉记者。
村里五保户邹文彬唯一的交通工具电动三轮车丢失后,心情极度悲伤,生活感到绝望,李海涛得知情况后,多次到家里与老人交流谈心,并与市工作队联手又为老人又购置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解决了老人的出行难题。在得知贫困户边加仁正为自己的胡萝卜滞销犯愁时,李海涛通过微信朋友圈,联系到本单位职工,协调县直几所中学,帮助边加仁销售胡萝卜3000余斤,挽回经济损失1500余元。对困难群众和需要帮助的村民,李海涛总是有求必应,竭尽所能帮助解决。每逢村里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李海涛都主动到场帮忙,不仅拉近了与村民的关系,他还会适时进行倡导新风尚、理性进行消费等的正面宣传。
正当记者采访时,身患脑血栓而丧失劳动能力的村民邹瑞东爱人,向村委反映两个孩子上学免学杂费的手续还没有办下来,现在又没钱买肥料,想看村委有没有办法解决,“孩子免学杂费的手续我随后就到学校去办,村委先给你家垫点钱,抓紧时间买肥料,先把庄稼种上。”李海涛迅速地解决了来访村民的问题,这让记者着实感到震惊。
李海涛处处为村民着想,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他却欠下家人不少“感情债”。邹寨村主任边加松告诉映象网记者,去年5月,李书记的爱人和父亲由于身体不适,先后住进了郑州和市区医院,由于当时正值扶贫攻坚大战100天的时候,档卡台帐需要整改,县里又将邹寨村定为试点,“忙的焦头烂额的李书记,不但没有到医院陪护两位亲人,就连到医院探望一下也没去成,李书记的心里感到特别的愧疚。”边加松说。
谈到邹寨村的未来,李海涛有自己的设想,“要使邹寨村荒地变桑田、荒林变果园、荒坑变鱼塘,吸引更多的人到邹寨春天赏花、秋天采果,钓鱼娱乐、休闲生活,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李海涛风趣地说,下一步,就是要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土地流转,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绿色有机种植,促使邹寨村真正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的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