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政府网消息】10月29日,晚饭过后,枣阳市杨垱镇桃园村的妇女们便自觉来到该村党群活动中心门前的文化广场,跳起欢快的广场舞。“这在全镇一半以上的村中已成为常态。”杨垱镇党委副书记舒伟说,去年以来,全镇坚持示范带动、分类实施、高标准建设、大力度推进,文化小康建设呈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全面开花的良好态势。
做实“小项目” 构建大格局
今年,该镇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切入点,不求高大上,力争接地气、有人气,打造文化小康主阵地。
自然景观融合建。结合各村传统,把村庄文化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刘坡村在竹林里打造文化小广场,高店社区、张官村打造农耕文化,与村庄浑然一体,村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
项目资金整合建。坚持以文化小康建设为统领,统筹美丽乡村、易地搬迁、精准扶贫、农村环境整治等项目资源、资金,投入150万元为基础条件好的村搭建群众大舞台、建设群众大广场,为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建强“小队伍” 唱响主旋律
创新形式“送文化”。杨垱镇文化站深入开展送电影、送图书下乡活动,鼓励支持文艺爱好者到村组、福利院等地演出,让广大群众足不出户即能享受文化大餐,打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因地制宜“种文化”。该镇统一配备锣鼓、板胡、图书、体育器材、电脑等,为群众的生活增添更多文化佐料。发现和培养农村文化骨干和带头人,给予培训和指导,镇剧院免费提供场地、音响设备等,民俗文化、广场舞活动遍地开花,实现了村村有文艺队伍的目标。
依托资源“创品牌”。注重突出主题,打造“一村一品”,防止“千村一面”,让各示范村在文化小康建设中彰显各自特色。桃园村体现志愿服务文化,关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义务参加村集体劳动蔚然成风,志愿服务精神深入人心。张庄村体现戏曲文化,弘扬、传承豫剧文化;司庄村体现“航天精神”,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四特”作风,助力村庄更美、更净、更和谐。
依托“小课堂” 提升硬实力
杨垱镇坚持以文化人,通过开展一系列常态化、有序化的活动,推进文化小康建设实效化。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扎实开展理论宣讲和百姓宣讲活动,引导群众树立健康向上、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价值取向。
广泛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坚持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活动,以“勤、俭、和、孝、善、净、美、诚”为核心理念,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讲述身边的好人好事。
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好婆婆”“家风家训”等评选活动,定期发布善行义举榜,树立先进典型,传递正能量,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该镇开展文化小康建设以来,村庄美起来了,新风树起来了,民风正起来了,干群关系更融洽了,干事创业劲头更足了,全镇42个村集体收入实现了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