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回首过去五年,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有153个贫困县摘帽,六千多万贫困人口脱贫。不过,截至2017年底,我国贫困人口仍有三千多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脱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大、针对性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的功夫。
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是重点。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方针。找准“穷根”,明确“靶向”,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十八洞村》影片中,针对交通闭塞的现状,扶贫干部多方筹集资金,修通道路;针对人多地少的情况,杨家兄弟发扬愚公精神,填土造田,众志成城,最终脱贫摘帽,走上富裕之路。
脱贫攻坚,精神扶贫是根本。扶贫要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要加强贫困地区党组织建设,加强对群众宣传教育,使贫困人群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彻底改变贫困人群对政府依赖性强、积极性差的现状,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帮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树立自立自强、自力更生、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拼搏精神,培育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人穷志不穷的坚定信念。《十八洞村》影片中,填土造田事件反映的不只是物质上的脱贫,还有精神上的超越,显示出不畏艰险、自强不息以及对美好生活矢志不渝的追求。
脱贫攻坚,“互联网+”是途径。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搭建“互联网+”社会扶贫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资源整合,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引进资金和技术,实现产业化经营,助力脱贫攻坚。扎鲁特旗创新“智慧扶贫”模式,率先利用信息化手段,以帮扶信息为基础,构建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用以加强对帮扶干部动态的监督,倒逼扶贫干部责任落地落实。通过重视到位、培训到位、宣传到位、管理到位,有力推动了全旗脱贫攻坚工作的进展。
脱贫攻坚,扶贫干部是关键。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在脱贫攻坚的冲刺期,要向广大优秀扶贫干部学习。学习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乘势而上、攻坚克难的攻坚精神,学习他们情系群众、认真履职、甘于付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始终做到解放思想敢担当,真抓实干有作为。始终做到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业不妄为。以榜样的力量为引领,以精神的力量为导航,动员广大扶贫干部和更为广泛的社会力量,积极投身于扶贫攻坚事业中,坚决彻底的、高质量的打赢脱贫攻坚战。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我们坚定脱贫攻坚之路,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神脱贫上下实功,用精卫填海的毅力,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信念,方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