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再也不怕这红胶泥了!路好走了,这干活挣钱的心气儿都提起来了!”10月8日,笔者到南乐县梁村乡安庄村采访时,该村村民孙水长高兴地说。
安庄村是位于南乐县西北角的一个贫困村。虽位于豫冀交界处,地形上却更像一座“孤岛”,远远地独立于各村之外;村内土壤又是粘性极强的红胶泥,种庄稼丰产丰收,人、车行走却苦不堪言。
“水不往下渗,下一回雨,路半月都没法走,三马车一走三道沟。粮食丰收不好卖,每斤还都得被压下一两毛;卖菜菜价也比外边低几分;生个病,救护车都进不来。”想起村内以前的道路状况,该村村民孙水长就止不住满肚子的“苦水”往外倒。
2016年以来,南乐县把交通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民生大事实事来落实,对涉及的73个贫困村道路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建立贫困村道路建设台账,制定交通扶贫工作规划,建设了一批服务脱贫产业发展的道路,切实改善贫困村的发展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得益于该县的交通扶贫工作,安庄村村内村外实现了道路通达。如今,一条条硬化的水泥路,如一条条白色银带,串联起了东家西院,也架起了该村群众增收的“希望路”“致富路”。
“路的框架基本形成了。我们计划通过加大对现有扶贫就业点的支持力度、新建扶贫就业点、发展林业经济、促进劳动力转移等方式,进一步发展安庄产业,争取早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该村第一书记杨占元信心满满地说。
扶贫道路的建设,不仅给予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希望和信心,也切实带动了一批特色产业因路而兴、一大批村民因路而富,带动更多贫困户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以前因为路窄、不好走,最大的单子也就几千到万把斤;现在高速上最高载重33吨,我们一单就走32吨。”南乐县联富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战秒说。
2016年以来,随着吴黄路的翻修、库涨路的修建,以及张果屯镇14.8公里的村道建设,合作社红红火火地发展了起来,河北、山东、宁夏、新疆的大客户也纷纷来这里收购蔬菜,该合作社的蔬菜一时供不应求。2017年,合作社新流转土地260亩,扩建大棚73个,并在交通便利的位置另外流转土地67亩,规划建设一个大型蔬菜市场。
“到时候,大车可以直接从蔬菜市场运走蔬菜。”赵战秒说。
2017年,合作社采取“入股分红+务工带动”的帮扶模式,利用产业带贫项目,带动了94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得到每年保底4000元的稳定收入,并有效解决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问题,同时还辐射周边更多农户转变落后的蔬菜生产模式,推行无公害生产,促进产业扶贫战略的实施。
西邵乡的红杏园区、元村广安集团生猪产业基地、千口唐人神养殖基地、福堪镇果蔬基地等,也纷纷因路而起,让更多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路修好后,我又加了两个大棚。村干部给联系了省里省外的商户,西红柿一熟,商户就过来给收走了。这几年收入不错。”张果屯镇烟之东村的西红柿种植户孙群仕说。
绿白相间的隔离护栏,干净规整的水泥村道,绿意葱茏的行道树……在南乐县近德固乡跳堂、寺庄乡岳村集等村,随着农村四好公路、“路宅分家”等项目的建设,村庄“颜值”也得到了有力提升,一大批乡村实现了因路更美……
据了解,截止到今年8月初,南乐县提前半年完成河南省交通运输脱贫三年工作规划。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255公里,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通畅率100%,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持。
为了保证道路质量,南乐县还进一步加强对道路的维修养护。该县实行了县、乡、村三级“路长制”,推动公路向“建养并重、均衡发展”转变,确保“建即有养、养即到位”,不断增强所有公路养护管理职责,群众也自发成为农村公路的义务宣传员、护路员,把农村公路当作自己的眼睛来爱护。
“修好了路,我们的农产品才能卖个好价钱。党和政府花了那多钱来修路,我们一定要把这条路养护好。”为民义务修补道路25年的贫困党员、元村镇刘庄村农民护路员陈中可说。(南乐县委宣传部 蒋晓宇 冯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