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建设 > 正文

让“爱国奋斗精神”在基层生根发芽

“爱国”是一个沉重的字眼,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多,“爱国”这个概念也由抽象慢慢变为具体。小时候,读完《小英雄王二小》的课文,在我儿时的概念中,爱国就要像王二小一样抵抗侵略,用鲜血和生命铺就通往胜利的道路;等我们在长大一点后,我想,所谓的“爱国”就是要像飞天英雄杨利伟一样,轰轰烈烈的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作贡献。

大学毕业后,来到农村基层工作,望着贫瘠的土地、摇摇欲坠的乡村,繁琐的工作……彷徨、浮躁,日复一日。似乎曾经想要在轰轰烈烈中实现“爱国梦”“报国梦”都成为空谈。

那天,村里来了位驻村工作的老队长,头发斑白,皮肤苍老。原来,年近60,本该退休的他是主动要求来村工作的,他说,他就是这个村里长大的娃,离开村子几十年了,回村一直以来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自此,他就成了这个村里最忙碌的人,风里来、雨里去,这家进、那家出,磨嘴皮、要项目……年近花甲的老人,单薄的身躯在风中摇曳。村里的一切也在这位老人的悉心“呵护”下,悄然的发生着变化。“路灯”建好了,村里的黑夜不再寂静的让人感到害怕;进村公路修通了,原本“人背马驮”的泥泞道路变得宽敞明亮;危房改造陆续实施了,七零八落的土木瓦房不再“摇摇欲坠”;“入户厕所”、“垃圾池”等陆续建成,人居环境改善了,村落不再堆积一阵阵恶臭的牲畜粪便;产业项目陆续探索实施,“花椒”、“蜜蜂”等产业逐渐成行,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改善了……

然而,这盏两年来总是最后才熄灭的灯那天却不再亮了。那天,老队长送完一户患癌病重的贫困户去医院回来的路上,他也病倒了,连夜便送去进行手术。在手术室前,老队长的妻子张阿姨告诉我们,他的身体早在去年就出问题了,那时医生建议趁早手术,老队长却一再坚持,要等村里全面脱贫后再考虑手术。从手术室出来,医生告诉我们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只是病情延误,全面恢复恐怕是不可能了,需要常年静养。第二天,听到自己的病情,一向坚强的老队长流泪了,并示意我们尽快离开。

老队长彻底病倒了,没有了老队长的村,一切似乎又失去了生机。回村几天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偶然走进老队长办公室,翻开那边他时常带在手里,已经放泛黄的小笔记本,一字一句,再次深深的触动了我。“病情似乎又加重了,但我一定能够战胜病魔,在脱贫攻坚的硬战中我一定不会‘出师未捷身先死’。”“在有生之年,哪怕只是为人民群众做了一件实事,解决了群众疾苦,都是值得骄傲的事,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看着这一句一字,我终于明白,一向坚强的老队长为何听到自己的病情后潸然泪下;我也终于明白,“润物无声、大爱无痕”,所谓的“爱国”、“奋斗”并不一定非要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大干一番。

这时,我也并不能“绘声绘色”的说出何为爱国奋斗?只是,我知道,老队长病倒了,完成他的心愿,解决贫困群众疾苦,就是爱国奋斗;我也知道,老队长就是我脑海中“爱国奋斗”最具体的模样,长成他的模样就能实现“爱国梦”、“报国梦”。

云南省宾川县乔甸镇大学生村官 李银东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