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活动 > 正文

征鼓声声响课堂

  11月上旬,50名来自陆军院校教学一线的文职人员教员,走进清华大学,参加为期21天的首批文职人员教员进修培养班学习,拉开了陆军与清华大学共育军事人才序幕。
 
  这是陆军成立以来,首次组织文职人员教员到地方知名高校进修培养,旨在通过进名校、听名课、学名师,开眼界、长见识、增才干,打造高素质新型文职人员教员队伍,为强军兴军、建强陆军注入新的活力。
 
  学以致用有大用
 
  “人们常说‘学以致用’。但我想强调有时‘学’并不是为了立即在工作中‘用’。”交流会上,清华大学薛克宗教授的发言,让教员们感到意外。
 
  “在工作中急学先用”,是多数教员对“学以致用”的本初理解。但在名师们看来,“学”是为了打开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会方法论,这才是面向未来的根本大用。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按照‘知识、能力、价值’的层级理念培塑学员,但大师们却将‘价值塑造’排在首位。”通过几天的学习,来自陆军防化学院的徐华宇有了自己的理解:大学更应该注重培养追求卓越的人。
 
  听完“80后”女教授李蕉《给教学留白:探究式深度协作学习的一点尝试》的授课后,陆军工程大学的方洁也体会到:让学生相互协作去探索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有时比教员全盘讲授更能达到预期。
 
  为提升政治理论教学效果,李蕉教授将百余名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价值引领,不断刺激学生学习神经,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从而收获想学、会学、爱学的效果。
 
  “震撼于老师的文理兼修、震撼于老师的与时俱进、震撼于清华的教改力度。”教员王婧感慨道,这么大规模高密度的理念输入,冲击了她很多传统认知和固有惯性思维,让她更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雨课堂”的新思考
 
  上课铃声响起,插班旁听的陆军装甲兵学院文职人员教员宋二春发现,学生们竟纷纷拿出手机,打开微信。只见他们扫了一下教室前方投影屏幕上的二维码后,随即收到一条加入课堂的消息。
 
  宋教员扫码后看到,自己不仅能够收到实时推送的幻灯片,而且可以在PPT上点击“不懂”提问。不仅如此,屏幕上还实时播放弹幕,有问题留言,也有活跃气氛的插片。老师则根据弹幕内容,及时调整授课节奏。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让师生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实现互动,清华这一‘雨课堂’给了我不少灵感。”虽然早已耳闻“雨课堂”,但真正体验后还是让宋教员对未来教改有了更多思考。
 
  在她看来,军校学员虽然在管理上与地方高校学生有一定区别,但“雨课堂”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对学员学习大有裨益。
 
  “清华的成就,离不开清华人追求卓越、敢于创新的行动自觉。”从事军事体育教学的文职人员教员韩满朝同样感受颇深。这次的进修课程大都是理论课程,这与实践为主的军体课程有所不同,但对韩教员来说,创新模式让理论助力实践,同样是他下步努力的方向。
 
  全新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为了及时消化所学所悟,不少教员起早贪黑查漏补缺。不仅如此,进修培养班还在现地组织教学竞赛,邀请名师现场点评,让教员们收获颇丰。
 
  名师风范有传人
 
  陆军工程大学文职人员教员徐婷没想到,她竟会被一堂课感动到落泪。
 
  《案例教学法及应用》课上,来自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程文浩教授以“宜昌大转移”案例为切入口,通过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语言、荡气回肠的音乐、精心设计的教案,让徐婷直呼:“若生在当时,一定上战场。”
 
  这位已经从教10年的女教员,刚到清华时直言自己像进了“大观园”,每一个地方都会吸引她合影拍照发朋友圈。
 
  而如今,依然爱分享的她却将更多的镜头对准这些让她感动的教授们。
 
  开班当天,78岁高龄、退休近20年的薛教授早早在教室外等候,并向每一个人点头致意。一次授课评比结束,有位教员想留下薛教授的点评。因为是铅笔书写,薛教授担心字迹不清,于是几天后专门誊清送给了这位教员,还不时道歉:“欠的账,一定要还。”令人肃然起敬。
 
  “不误人子弟”是年过七旬的张学政教授的座右铭,他从教40多年,每堂课至少提前15分钟到教室,做好教学准备。为了让学生学有所得,手写138本备课本、20本读书笔记……
 
  “不是为赢点赞,而是向名师看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徐婷就将她拍的张教授手写备课本照片分享给单位同事:“我要把这份精神财富传递给大家。”
 
  “精神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血脉。”陆军政治工作部兵员和文职人员局领导介绍说,此次携手清华,是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发挥军民融合优势,借助地方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培养优秀军事教育人才的一次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
 
  “行健不息须自强,学问笃实生光辉。”眼下,经过清华大学厚重底蕴熏陶的文职人员教员们已重返教学一线,他们将带着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向着强军新征程豪迈进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