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活动 > 正文

设立自然保护地218个 重庆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保护生物多样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全球重点话题。

10月13日,重庆市林业局发布了全市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和成果的相关信息。

近年来,重庆市加快建立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持续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强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全市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据了解,目前全市共设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18个(其中自然保护区58个、风景名胜区36个、地质公园10个、森林公园83个、湿地公园26个、生态公园2个、世界自然遗产地3个),总面积约126.9万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5.4%,有效保护全市90%以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90%以上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

重庆生物资源丰富,是生物多样性较为富集地区,也是全球 34 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据数据显示,重庆分布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800余种,分布有野生维管植物6000余种。

在生态系统保护上,全面加强森林、草原、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严格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管理,持续加大天然林资源保护,将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保护价值较高区域纳入自然保护地等重点保护区域,强化监督管理,推进“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构建“平台发现—现场核查—监督执法”的主动发现监管体系,系统提升自然保护地治理能力,科学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

在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修复上,通过纵深推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持续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长江防护林建设以及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国家重点林草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5%,森林蓄积量2.41亿立方米,森林数量明显增加,森林质量逐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此外,建立健全湿地分级管理体系,发布市级重要湿地名录,实施湿地植被重建、污染控制、清理淤泥、生态补水、增殖放流等湿地修复工程,湿地生态系统持续向好、生态功能明显增强、水质明显改善,候鸟种群数量显著回升。

据了解,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水质由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中水提高至4类水,常年有白鹭、鸳鸯等候鸟栖息,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每年越冬的雁鸭类种群数量在8000至20000只之间。

为加强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持续实施黑叶猴、林麝、中华秋沙鸭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崖柏、银杉等极小种群拯救保护项目。

当前,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从不足80只逐步恢复到现有的150余只,林麝人工授精、野化训练和放归自然生境恢复等研究多次获得科技奖励,中华秋沙鸭已连续9年在我市綦河流域越冬,数量从2013年35只增长到61只。

同时,开展崖柏、荷叶铁线蕨、银杉、水杉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原生境保护、人工培植研究、野外回归试验、种质资源保存等拯救保护工作。已完成4053株野生崖柏的挂牌登记,攻克崖柏扦插繁育技术,建成人工培植基地2个,人工繁育幼苗40余万株回归原生地2万余株,人工培植荷叶铁线蕨幼苗1.3万余株,开展保育回归试验2000余株。

(文/曹艺琼 图/重庆市林业局)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