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上午十点,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水生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在江津区油溪镇开展珍惜特有鱼类增殖放流活动,本次放流的鱼类有5种45万尾,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胭脂鱼和岩原鲤,长江特有鱼类厚颌鲂和长吻鮠,以及名优鱼类中华倒刺鲃。
为便于开展增殖放流的科研监测及效果评估,在西南大学水产学院专家的指导下,采用切鳍标记法、体外标志法、内藏可视标志法、化学标志等方法,对放流的5种共计9300尾苗种进行了标记。
西南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姚维志提醒,在放流的鱼类品种上,必须选择长江的土著鱼类,一些外来的物种就不允许放入长江。同时,长江食物资源有限,在放流之前要进行科学评估,防止数量过多鱼类结构失去平衡。
连续不断的放流珍稀特有鱼类,有助于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的生态保护意识,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补充恢复保护区重庆段珍稀特有鱼类资源,改善珍稀特有鱼类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维护长江上游水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保护区重庆段共开展了4次增殖放流活动,放流的珍稀特有鱼类有6种260万尾。
据悉,全区境内的水生生物保护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自然保护区)已于2020年1月10日0时起实行全面禁捕。除水深生物保护外,全区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其他重点水域,自2021年1月1日0时起,至2030年12月31日24时止,实行全面禁捕。(图/文 曹艺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