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活动 > 正文

以文化共识共循共富 推动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新部署。新形势下,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要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凝聚更多“共”的力量,以文化共识、共循、共富,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创新社会治理工具和范式,让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社会善治。

以文化共识筑牢社会共建基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是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工程,在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背景下,要强化全社会精神纽带,形成具有广泛凝聚力的社会文化认同基础。一是要以文化凝聚社会发展共识,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目标,通过“四史”宣传教育等在全社会开展多场域、立体式、沉浸化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人民精神共情,引导全社会共同努力把家国情怀更好转化为社会建设生动实践,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二是要以文化凝聚社会文明共识,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守正创新,加强线上线下文明宣传阵地的生活化情景建设与形象化表达,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便于参与的载体推进文明社会、文明城市、文明单位共建。三是要以文化凝聚社会规范共识,通过身边好人典型示范、文艺作品塑造等正向激励及移风易俗、网络环境治理等控制手段,弘扬社会正能量、规范引导亚文化,实现社会规范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

以文化共循凝聚社会共治力量

多元共治社会中,社会善治将成为每个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活动的元动力,并通过共商、合作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这不仅需要通过文化涵养个人参与社会治理自知、自觉,也需要借助文化手段激活基层“神经网络”,让共同智慧凝聚为共治效能。一是循“和”之道,通过文化活动进社区、民生调解类节目打造、志愿服务活动等,引导不同社会主体平等协商,用文化沟通方式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二是循“融”之道,借助媒介融合等手段打开不同圈层参与治理的路径,以“数字文化+”推进智慧社区场景融合建设,通过疫情防控、治安联防等实践运用,建立更为完善的融汇信息、联动反应的基层自治自理网络,更好发挥基层“短平快”治理优势。三是循“合”之道,为基层社会合作治理提供文化支撑,通过乡规民约、社区公约、小区公约等构建社群合约,划出基层治理“公约数”,推动合作治理效能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

以文化共富提升社会共享成效

为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要通过文化共富放大社会治理红利,让社会治理成果更为有感、有形、有效。一是着眼需求导向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精度和效度,针对公共文化需求日渐差异化的趋势,精准掌握不同受众群体特点,推动公共文化产品差异化、场景个性化、功能多样化,同时通过文化IP创投、PPP项目运作、文化惠民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提升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二是聚焦公共资源分配均等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立足供给结构优化,通过调整投入、制度创新、转移支付、文化共建等方式,解决不同地域、不同群体文化供给不均衡的问题,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立足供给方式创新,在新型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中加强“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研发运用,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优质文化服务,打通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将需要群众们在文化自信中寻找社会善治的精神密码,构建起凝心聚力、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生态圈,有效赋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严国兴,广西广播电视台)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