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活动 > 正文

云南高质量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16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多个方面均取得突出成效,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文化条件。6月10日,“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省委宣传部专场发布会在昆明召开。据介绍,电影《杨善洲》、电视剧《解放大西南》、广播剧《大地之爱》、歌曲《跟着阿妹的山歌走》、文学《大道健行》等16部作品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新思想深深扎根云岭大地

组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及历次全会精神党委宣讲团,打造“云岭百姓宣讲团”“云岭青年宣讲团”“红色小蜜蜂宣讲队”等一批大众宣讲品牌,采取农民夜校、院坝会、火塘会等方式,广泛开展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云南全省129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全面建成,基层宣传舆论阵地不断巩固。“学习强国”平台用户达390余万人,16个地市级学习强国”平台全部上线,成为全国首批地市级平台全覆盖的省份之一。电视理论节目《自信中国说》广受欢迎,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创新理论传播工程”第一批扶持项目。

组织重大课题研究、开展系列研讨活动,推出一大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颁布实施《云南省社科普及条例》。十年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60项、省社科规划项目立项3313项。

新时代文明风尚充分彰显

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云南省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强国复兴有我”“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等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围绕全面小康、脱贫攻坚,云南省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自强诚信 感恩”主题教育,激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斗志。

充分发挥22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21家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加大先进典型选树力度,先后推出高德荣、杜富国、朱有勇、张桂梅4个“时代楷模”。截至目前,全省入选全国道德模范12名、提名奖获得者67名,1人获评全国“诚信之星”称号,260名入选“中国好人榜”,选树“云岭楷模”65个,评选云南省道德模范304名、提名奖获得者339名,评选云南“最美人物”191名、“云南好人”550名,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氛围更加浓厚。

大力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云南现有全国文明城市9个,从实现零的突破到总数居全国第13位、西部第2位,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17个。截至目前,共创成全国文明村镇178个、全国文明单位244个、全国文明家庭21户、全国文明校园57所;全省共有70个省级文明城市(含地级全国文明城市及提名城市城区)、1049个省级文明村镇、2555个省级文明单位、231个省级文明家庭、315所省级文明校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129个县(市、区)全覆盖。全省实名注册志愿者697万人、志愿服务队4万支,志愿服务在云岭大地蔚然成风。

各族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滇西抗战纪念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亚广影视传媒中心、云南省大剧院、云南文苑、云南广播电视集成播控中心、云报传媒广场、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中心等一大批重大文化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目前,云南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51个、文化馆149个、博物馆149个、美术馆9个、乡镇文化站1456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4652个,县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完成率达100%。公共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中心)、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实现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6%、99.63%。全省年均放映公益电影13万场,译制少数民族语电影314部,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三下乡”“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云之南”民族团结艺术团慰问演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让文化热在基层、亮在基层、暖在民心。

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全省共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世界自然遗产3项、世界记忆遗产1项;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处、中国传统村落708个,分别居全国第7位、第2位;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0项、居全国第12位;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7项、传承人125人,分别居全国第9位、第8位。

文艺百花齐放、精品迭出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入实施“云南文化精品工程”“云岭文化名家工程”,推出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

电影《杨善洲》《索道医生》,电视剧《解放大西南》《金凤花开》《杨善洲》《木府风云》《茶颂》,戏剧《搬家》《水莽草》,广播剧《大地之爱》《打工局长》《永远的更路簿》,歌曲《跟着阿妹的山歌走》《净土》,文学《大道健行》《凤凰的山谷》等16部作品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十年来,云南省先后有2人获得梅花奖,2个音乐作品、1人声乐获得金钟奖,6个舞蹈作品获得荷花奖,2个电影作品获得金鸡奖。先后有6位作家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原生态舞蹈、版画、摄影以及地方民族戏曲等在全国有较大影响,一批美术、雕塑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等收藏。庆祝建党百年主题出版物《李大钊年谱》获第5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98.97亿元,增加到2020的644.86亿元,体量增长2.16倍。

民族民间工艺品特色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建水紫陶、鹤庆银器、个旧锡器、剑川木雕、开远根雕等具有浓郁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年产值均在10亿元以上。云南文博会成为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博览会之一。

目前,云南省共有影院387家、屏幕1576块,票房从2012年的2.43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7.14亿元;共有出版单位173家、报刊187种。2017年以来,分三批次22家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24个项目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今年一季度,云南省661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1.9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9.5%,比全国平均增长水平高出4.5个百分点。

国际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持续深化

云南省坚持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开展国际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向世界讲好美丽中国七彩云南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建立全省对外宣传联席会议机制,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挂牌成立,对象国国别研究取得新突破,对外宣传工作迈上新台阶。

成功打造“跨国春晚”“一马跑两国”“美丽云南·香格里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大理国际影会”“亚洲微电影节”等文化交流活动品牌。以“七彩云南·世界共享”为主题的2022年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活动,在维也纳多边国际舞台掀起“云南热”。

云南新闻出版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实体书店16个,包括7个华文书局、8个“中华乡愁书院”、1个胞波书社。以国际减贫为主题的“怒江论坛”、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洱海论坛”以及“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等成为高端国际论坛品牌,每年举办成为常态。

云南澜湄国际卫视成功入网老挝、泰国、柬埔寨、缅甸等澜湄流域国家;云南广播电视台在老挝、柬埔寨落地中国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DTMB),实现这一技术标准首次落地国外;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泰文《湄公河》、缅文《吉祥》、老挝文《占芭》、柬文《高棉》外宣期刊,进入对象国主流社会;十年来,举办7届“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媒体定期互访”活动、8届“南亚东南亚主流媒体云南行”活动、2届中缅媒体双城论坛;COP15第一阶段会议成功举办,云南亚洲象北上南归事件聚焦全球目光,案例入选2021年度全国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

深入实施“边境之窗建设工程”,在中缅、中老、中越边境口岸建设19家“国门书社”;“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中缅胞波狂欢节”等边境文化活动,成为边境地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文/袁金桥 图/赵嘉)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