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活动 > 正文

“中山复旦联合创新中心”促优质科技成果转化又有新突破

8月3日,中山蓝宏科技有限公司发布“全球首款SGS抗蓝光新品”。为什么要抗蓝光?中山蓝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山蓝宏”)技术总监赵静介绍,当今人们使用的电子产品中都存在蓝光,其中415-450 nm 波段的高能可见蓝光属于有害蓝光,具有波长短、能量高、穿透力极强的特点,长期接触有害蓝光会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出现功能性异常甚至死亡,损伤眼结构、引发老年性黄斑变性、视觉疲劳等问题。

中山蓝宏依托“中山复旦联合创新中心”科研成果,生产除首款SGS抗蓝光新品,能阻隔415-450 nm 波段的有害蓝光,并保留有益蓝光,实现了红、绿、蓝三原色的平衡,同时解决了与屏幕贴合时的色偏和亮度下降问题,实现图文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成果转化过程中,该公司进行了SGS认证。SGS消费电子产品事业部华南区总监郑凯表示,作为国际第三方,通过可追溯、有依据的方法对产品做出客观评价,一方面能促进企业不断改良产品性能,另一方面也能够辅助消费者建立正确认知,帮忙大家选购、使用。

中山蓝宏“全球首款SGS抗蓝光新品”发布,是“中山复旦联合创新中心”促进优质科技成果实现转化的典型案例。2019年中山市人民政府与复旦大学签订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山复旦联合创新中心”,目的是结合中山产业化优势,导入复旦大学优质科技成果在中山实现转化。在中山市科学技术局、中山复旦联合创新中心共同努力下,至今复旦大学已有12个教授领衔项目在中山设立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公司。

中山蓝宏正是在创新中心孵化成长起来的,是一家以高分子材料为基础的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中山蓝宏创始人、复旦大学教授汪长春介绍,公司将国内最先进的合成乳液制备研发技术带到中山,开发出了运用于建筑、汽车、手机、家电等不同领域的功能型的“光子晶体防护薄膜”。

“从科研到技术再到产品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汪长春感叹,将科研成果变成一项大家能熟练掌握,并且具有稳定性的技术,最终转化为消费者、市场认可的产品,离不开企业的转化能力。汪长春表示,中山有良好的营商环境,企业对技术的转化度高,在首款用于3C领域的功能性护眼产品发布后,中山蓝宏还布局了多项专利,将继续围绕“光子晶体防护薄膜”领域全面开展成果转化。(张翔宇、刘梓彤)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