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至6日,贵州科技馆贵州科普大讲堂科学家精神主题活动走进遵义湄潭,重温浙大西迁历史,感受“科学家精神”。
“什么是‘文军长征’?”“为什么浙江大学要选择在湄潭办学?”“浙大西迁和科学家精神有什么关系?”……在去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的路上,同学们就开始向带队老师询问起来。作为科学家精神“探索计划”的第二站,参加活动的同学对本期主题既好奇又期待。
活动期间,同学们参观了浙江大学西迁陈列馆,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陆昌友老师以《文军长征在遵义》为题,为同学们解答疑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升级。不久,战火蔓延江南,杭州危在旦夕。为延续文脉,为国育才,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毅然决定举校迁徙、异地办学。在辗转六省、数易校址后,最终落脚在遵义、湄潭及永兴三地。从1940年到1946年,浙大在这片土地度过了七载春秋,湄潭文庙便是当时其分部的图书馆、办公室等旧址。
浙大西迁历时两年多,途径浙、赣、湘、粤、桂、黔等六省,行程近2600多公里,因为其线路和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的前半段线路基本重合,后来也被誉为“文军长征”。
“浙大倡导的‘求是’与‘科学家精神’一脉相承,竺可桢校长提出的‘求是’精神是追求真理,忠于真理,不盲从,不附和;而‘科学家精神’包含的‘求实精神’就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讲座中,陆昌友老师为同学们解答浙大西迁和科学家精神之间的联系,让参加活动的同学对科学家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
活动期间,同学们还参观中国茶工业博物馆,了解湄潭茶工业发展的历史。
“浙大在湄办学期间,中央实验茶场是其农学院一个重要的教学与科研基地。浙大农学院的师生在此培植新品种,研制茶叶制作的工艺等,还将杭州龙井茶的制作工艺引入湄潭,这些都帮助湄潭茶业的发展迈入新的台阶……”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同学们了解到更多浙大西迁湄潭期间给湄潭人民生活及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
“我认为,红军长征保住了国家和共产党的命脉,文军长征保住了文化知识分子的命脉。”“我认为,文军在长征路上是知识的播种机”“我要学习浙大的‘求是’精神,将这份精神注入到我的学习与生活中,便可从普通变为不普通”……在学习分享会上,同学们“高质量”的分享反馈他们此行的学习成果。
“我很喜欢历史,之前我看过文军西征的纪录片,经过这两天的学习和参观后,让我之前了解这段历史变得更深刻、更立体。参加这次活动不单让我增长了知识还交到了新朋友。”来自贵阳中天中学的梁博雅同学在谈及参加活动的收获时说道。
梁博雅同学交到的新朋友是来自六盘水市第十七中学的左芷菁同学,“我是从六盘水专程赶到贵阳来参加这次活动的,我之前看过西南联大的一个纪录片对那段历史很感兴趣,后来了解到在那段时期浙大西迁到贵州湄潭,所以就想来了解一下。我是第一次参加这类活动,感觉这种研学的学习方式很有意思,收获很多。特别是,实地参观完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后,再去看相关的文章时,感觉它就在眼前。”
本次活动,是贵州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贵州科普大讲堂科学家精神主题活动“弘扬科学家精神谱写新时代少年志”的第二场活动,后续将前往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涂光炽先生纪念展室等“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围绕“什么是‘科学家精神’”这条主线,通过参观基地、主题讲座、分享会等形式带领青少年去寻找答案。(文/图 汤馥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