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乡水车、鹅卵石渠面、二十四节气簸箕扇面墙、树干浮雕排水通道、农具镶嵌的农耕文化走廊……实施绿美行动百日攻坚以来,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坝美镇的马鞍村、革乍村、德美村、西松村等,发生美丽嬗变,一步一景、一村一貌,真正实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凝聚共识建绿美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广南县文化和旅游局挂钩坝美镇阿科、革乍、者歪、者孟等4个村委会35个自然村56个村小组。在第二批绿美村庄建设中,广南文旅局党组以党建为引领,集中力量办大事,积极筹措6万元专项建设资金,投入马安、德美、西松、革乍等4个村庄的绿美建设。
广南县文旅局发动党员干部和职工,带头参与“每人十棵树”活动,共捐赠12500元资金打造绿美村庄。局党组带队、党员带头、干部主动作为,每天下沉20名人员,定人、定村、定时轮流下村打造示范户,手把手教群众弄干净、摆整齐、物品归类,让群众形成习惯,做到“我家干净”。清垃圾堆、清沟渠、清废弃物等50余处,让村庄变得干净敞亮。工作中,认真践行“文山之干”,拆除村内的残垣断壁,乱搭乱拉围挡围网等11处,刷亮村庄“颜值”。
丰富内涵打品牌
按照广南县打造“世界的世外桃源”新发展定位,在村内保留民族特色、历史记忆,留住文化之根、民族之魂,让乡愁成为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的连心桥。
茶马古驿道马安村,仍然保留马安仿铜像,揭示一段尘封的历史,留住一段繁华的记忆;壮家顶礼膜拜的百年“竜树”仍然巍然屹立;壮家独具民族特色的老人亭矗立寨中;壮家吊脚楼还保留着象征幸福美好的跷脚……古榕树、吊脚楼、老人亭、壮家家居布置等,犹如一部古老厚实的民族百科全书,不断呈现着民族魅力。
广南县文旅局落实“千里绿道、万里花带”,出动300余人次与群众上山挖树1300株、下地取鹅卵石3万余斤,绿植1600株400余平方米。用簸箕彩绘二十节气扇面,打造“农耕”文化墙面;用农具镶嵌墙中,打造“农耕”文化长廊;用鱼头、树干等造型做浮雕排水口和排水管道;用现代工艺做树藤形状的村内栏杆;用竹子编制菜园围栏;用树木锯成横切面,制作文化景观……9月4日,4个村庄一次性通过广南县绿美村庄示范村建设考评。
凝聚合力促发展
广南县文旅局借助绿美行动契机,及时组织宣传小分队,在各村开展“乡间夜话”活动。以家务会、小组会、群众会等多种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南县三个发展新定位、绿美行动等宣传思想工作,激发群众爱党、爱国、爱家情怀,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
同时,与群众建立QQ群、微信群,宣传绿美行动的目的意义和实质内涵。文旅局“每人十棵树”行动,激发群众自筹48600元建设家乡,7362人次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带动61名外出工作人员回乡建设。群众贡献犁头、坛坛罐罐、犁耙等农具76件;大家有力出力,有物出物,有钱出钱。一个多月的时间,村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绿美建设热潮。
形成常态齐共管
广南县文旅局制定绿美行动计划,承担共联责任,主动参与坝美镇党委政府、村委会和村小组研究绿美村庄“村规民约”,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绿美村庄建设纳入村规民约,让群众自我建设、自我治理、自我管护,形成共建共管、共护共享的常态机制,确保一次建成,永久生成。
坚决杜绝“抓一时、好一时,松一时、差一尺”的不良现象;把绿美行动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形成常态机制,长期执行。按照全县绿美行动三年攻坚方案,坚持每月至少下沉村庄 2 次参与建设管护,坚定不移打造升级版绿美乡村,为打造“世界的世外桃源”品牌添砖加瓦。(文图/张密 王丽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