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活动 > 正文

大型原创音乐剧《江姐》载誉来渝,致敬英雄之城

由北京电影学院、中共重庆市北碚区委、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爱茉莉(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重庆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大型原创音乐剧《江姐》在北京载誉首演之后,将登陆重庆这座“英雄之城”,于10月27日至30日在重庆大剧院连演4场。

音乐剧《江姐》中的革命英烈群像为理想而生,为信仰而死,战斗在重庆,牺牲在重庆,重庆人民对江姐具有深沉而特殊的情感,红岩精神已经成为重庆这座英雄之城不可或缺的文化底色,这一次《江姐》回到故乡,将是一次对于“英雄之城”和红岩精神的致敬与弘扬。

音乐剧《江姐》载誉来渝,致敬英雄之城

9月下旬音乐剧《江姐》已北京首演时好评如潮,以独特的切入视角和新鲜多元的艺术语汇,颠覆了观众对红色题材舞台剧的既定认知,获得了媒体、观众、专家的一致好评,不少观众表示:“颠覆了对主旋律题材音乐剧的认知”“让我们这代年轻人重新认识了江姐”“电影质感的红色经典,令人震撼”。

原创音乐剧《江姐》讲述了重庆解放前夕,地下党人江竹筠在国民政府军统渣滓洞集中营中惨遭酷刑仍坚守信念的不朽事迹,聚焦江姐被捕入狱后的512天,描绘出一幅有血有肉的革命英雄群像,展露出至暗时刻之中人性的明暗与理想的无限力量。

音乐剧《江姐》是一次对于红色经典的“再创造”。原空政文工团音乐剧队队长、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教师王艺埙担任导演,为作品赋予了独树一帜的“概念美学”。在视觉上,15个升降牢笼与两架横贯舞台的吊桥灵活地分割着舞台空间,打造出了层次丰富而富于变幻的舞台。“江姐”和女狱友的旗袍上,幽暗的血痕触目惊心,舞美时时惊艳,细节处处用心,由安栋、陈祺丰作曲的近二十首悦耳动人紧贴剧情的唱段,时而澎湃时而诡谲,时而振奋时而温情,牵住了观众的心。

第五代江姐传承人王莉领衔

传承红岩精神,讲述少年热忱

在新颖别致的艺术表达外壳之下,音乐剧《江姐》怀揣着赤诚真心,以传承红岩精神为己任。通过人物群像动态的成长轨迹与丰富的内心世界,重现斗志昂扬、有情有义的革命青年,从而也让“江姐”这一英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第五代江姐饰演者、传承者,拥有15年过百场歌剧《江姐》演唱经验的国家一级演员王莉也是音乐剧《江姐》的发起人,作为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音乐剧表演方向的教师,她认为江姐的精神永垂不朽,一定要用年轻人所能接受的方式再度让更多人认识英雄、走进英雄。她也期待这一次音乐剧《江姐》的演出,能成为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音乐剧表演方向的表演教材和“大思政课”。从艺术生涯起步遇到歌剧《江姐》,接过一代代人传承的衣钵,从军营转身后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又得到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依凭多年的行业积累发起制作音乐剧《江姐》,王莉坦言:“江姐题材贯穿了我个人艺术生涯的主线。”

在剧中,向来以美通唱法见长的王莉发挥了自己在演唱方法上的优势,将细腻的情感色彩和扎实的唱功、走心的表演完美结合,显示了一位优秀的声乐演员驾轻就熟的歌唱技巧以及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的艺术实践的经验展现。当江姐决心赴死,一步一步走上刑场,灯光将她走过的道路晕染成鲜血般的红色,一声声“头可断!血可流!永远不退后”的吟唱,现场观众无不动容。

饰演“杜子归”这样一位忍辱负重的地下党员的王劲松,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表演专业教师、曾任表演学院副院长,同时也是这部剧的表演指导。由王艺埙导演亲自出演的反派角色“徐之行”也是全剧的亮点之一,他以富有想象力的表演诠释出了“徐之行”在多方重压之下的“疯魔”状态。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饰演“周恩来”的演员夏德俊,此次在音乐剧《江姐》中饰演渣滓洞监狱长“黄锐津”这一极具戏剧冲突的角色,将黄狱长内心的挣扎与成长展现得淋漓尽致。呈现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原空政文工团台前幕后的艺术家们,都秉持着“红梅傲立红岩上,一片丹心向阳开”的不散军魂,加入到音乐剧《江姐》的创作中,无论是导演王艺埙、发起人王莉,还是音响设计范明宇、舞台总监牧元吉等,都将再度讲述江姐故事,传承经典再创辉煌。细心的观众更能在剧中找到《红梅赞》《绣红旗》等经典唱段的旋律线索。更令观众期待的是,原空政文工团青年歌唱家汤非将作为特别彩蛋,出演江姐已逝的爱人彭咏梧,以特别的方式将一首《忘不了》唱尽风雨中的革命浪漫主义。

用心打造红色音乐剧崭新标杆

音乐剧《江姐》不仅有别具匠心的艺术表达和声演俱佳的演员阵容,对人性的细致刻画也是它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比如剧中的“林月英”,她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江姐的情谊都无比真挚,却在漫长的酷刑之下供出了“江姐”孩子的地址,那一秒钟的背叛成为压在她心头的山,让她在内疚与崩溃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林月英”那一刻的软弱并不是为了衬托江姐的坚毅,而是增加了观众看待革命英雄、理解人性的角度,当狱友们一同为她唱起哀歌,观众席也响起了轻声抽泣。这正是音乐剧《江姐》所要传递的博爱和悲悯。

同样引人深思的还有“红”这一虚构的角色,它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是一种对鲜血与生命的隐喻,一种美好的精神象征。每当身着红裙的舞者独自起舞,对美好的向往和对残酷的抗争便共同交织于舞台之上,留给观众持久的回味。

音乐剧《江姐》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在暗无天日的渣滓洞中,对美好的渴望如同黑暗中的萤火,对信念的坚守能够让牢笼成为台阶,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与革命先辈的满腔热血交相辉映,于是红岩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真正能够支撑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力量。

相信音乐剧《江姐》会成为在重庆的舞台上将引起一阵热烈的反响,成为中国原创音乐剧之路上的崭新标杆,也希望这部作品走遍万里河山,“看红梅花盛开,香飘万里天外”。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