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活动 > 正文

俄军苏25因为运气差被击落?真凶可能是自己人!

\

击落1架苏25很困难,但如果算上一些“运气”的成分就完全不一样了。(资料图)

凤凰军事 凤凰网军评 2月5日

据俄罗斯国防部消息称,俄军1架苏25攻击机3日在叙利亚伊德利卜省被击落,飞行员尽管弹射逃生,但在随后与恐怖分子的作战中奋战到死。值得关注的是,这几乎是苏25在第二次车臣战争后首次被击落。但从地面拍摄的这架苏25战机从被击中到坠毁的画面来看,造成此次战损的真凶,很可能只是“运气”。

\

在俄罗斯最困难的时期,苏25是为数不多获得经费进行升级的关键机型。(资料图)

苏25攻击机是苏联于上世纪60年代末研发的一种亚音速近距支援攻击机,自1984年装备部队后,就展现了强大的对地攻击、反坦克打击能力,同时出众的可靠性也使其在阿富汗、车臣这种环境恶劣且缺乏有效后勤保障的环境中依旧运转良好。尽管难以和昔日堪比面包和空气的伊尔2相比,但苏25不仅成为苏联及俄罗斯任何地面作战的最佳空中支援手段,也是俄罗斯在最困的时期,为数不多坚持拨款进行升级的关键机型。

\

图为在俄格冲突中右侧发动机被完全摧毁后,仍旧飞回机场的苏25战机。(资料图)

在此次叙利亚战事之前,苏25上一次实战是2008年的俄格冲突。在那场战争中,苏25展现了在阿富汗战争、两次车臣战争中多次上演的绝活:战机在一侧发动机被防空导弹彻底摧毁的情况下,坚持飞回了机场。在阿富汗战争与车臣战争时期,面对美制“毒刺”导弹与自家的“针”式导弹,苏25都扛过来了,但此次在叙利亚,苏25面对类似攻击却被击落,这其中除了可能遭遇更强的导弹外,最重要的还是这架苏25的坏“运气”。

\

阿富汗游击队与美制“毒刺”导弹的组合曾令侵阿苏军草木皆兵。(资料图)

苏25作为低空亚音速战机,装备红外引头的肩扛导弹是其最大威胁,面对最大速度2马赫的导弹,苏25通常来不及释放干扰弹或进行机动规避,此时强大的自身防御就成了避免被击落最后的指望。面对肩扛导弹的攻击,苏25需要防御两类威胁:导弹战斗部对战机结构的直接摧毁;被炸毁机体结构对战机的二次伤害。苏25此前未被击毁,就是即保证一侧发动机被毁不会波及另一侧发动机,又保证机体结构能扛住飞散的碎片造成的二次伤害。

\

图为此次苏25从被击中到坠毁的连续画面,最下面1张照片中横贯机身的火球值得注意。(资料图)

但在此次攻击中,苏25的右侧发动机被导弹击中初期,起火部位集中在右侧,左侧发动机似乎仍能保证飞机正常飞行。但随后机体后部出现横贯机身的大火球,两台发动机疑似全部起火,飞机迅速下坠,飞行员应该就是在此时弹射逃生。这种蔓延式的损伤,很可能是战机在右侧被命中起火后,火势未被及时控制,进而从机身内部或外部蔓延至左侧,造成动力全失,甚至造成小规模的二次爆炸,从而使战机丧失全部动力坠毁。

\

图为苏联的制造人员正在向苏25的机翼结构内填充特种聚氨酯海绵材料。(资料图)

但苏25早在设计初期就在刻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战机两侧的动力装置不仅分来布置,油箱也被特种聚氨酯海绵保护起来。这种海绵尽管并不防弹,但却能在被击穿后膨胀堵住破口,并吸收外泄燃油,令战机被击中后因无燃料泄露无法燃烧。但这种海绵的保质期仅为5-8年,俄罗斯会根据当年的拨款情况,由飞行中队的地勤人员随机为一线的苏25战机更换海绵,如果战机先前受损,则只能将战机送回飞机制造厂进行维修,同时更换海绵。

\

在特殊部位,特种聚氨酯海绵还被以“砖块”的形式安装,这样不仅强度更高,也更容易更换。(资料图)

因此,如果这架苏25战机被击中后出现了燃油泄漏,从而使爆炸蔓延至左侧发动机造成动力全失,甚至造成二次爆炸令战机失控下坠,则因过期丧失效果的海绵材料很可能是罪魁祸首。俄军派往叙利亚的苏25战机均来自一线部队,这架苏25可能还没轮到更换海绵,或者此前在叙利亚期间受损,需要返厂维修更换海绵,但因战事吃紧所以只能留下继续作战,最终在此次遭受攻击时,因海绵失效使燃油外泄,最终造成战机动力全失而坠毁。

实战已经证明,击落1架结构坚固、防护完善的苏25是很难的,但此次苏25被击落,或许可以归功于“运气”,但将1架关键性能存在重大隐患的战机派往前线,估计也只有俄罗斯才干得出来。(凤凰军事 凤凰网军评 刘畅)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