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俄的经济合作关系不断加强,也取得了不少成绩。2018年, 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为1070.6亿美元, 同比大增27.1%。其中,农产品合作最为突出,俄罗斯农产品输往中国的数量大幅增加,中国也对俄罗斯的小麦、大豆等农产品"大开绿灯"。就在双方合作渐入佳境之时,中俄在卫星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据中国新闻网8月31日报道,近日中俄卫星导航重大战略合作项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俄罗斯喀山举行,会议通过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进行合作的协议,还通过了两大系统时间互操作的合作协议,这意味着北斗和格洛纳斯系统将实现兼容与互操作,那么这有何意义呢?
定位设备的接收器往往要"看到"至少4颗导航卫星,才能实现定位。如果只使用一个导航系统,可能有时会存在卫星数量不足的情况,影响精准定位。如今,两个系统将实现兼容与互操作,那么将大大提高定位及时性和准确性,给导航系统在民生和产业领域的应用提供方便。
除此之外,此次合作还将大幅提高北斗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上的地位,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全球的普及使用。目前,全球有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包括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美国GPS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和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由于发展较早和成熟,世界使用较多的是美国和俄罗斯的卫星导航系统,比如苹果手机就只支持使用这两个系统,没有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基于这次达成的深入合作,未来两国还能进行关于两大系统发展计划、项目实施等方面的合作,从而开拓和发展新的合作领域,实现合作共赢。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数量越来越多,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精确性大幅提高,想与中国合作不只有俄罗斯,还有美国,而且美国还抢先俄罗斯一步与中国达成合作,这与美国过去"看不上"的心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目前,中国在太空的北斗导航卫星数量高达46颗,相比之下,美国只有31颗全球定位系统卫星。就当前的水平来看,北斗系统向全球提供10米的定位精度,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在亚太地区,定位精度则可达到5米。
在中国北斗卫星导航进入成熟的背景下,2017年底,中国和美国签署了《北斗与GPS信号兼容与互操作联合声明》,实现两大系统开展兼容与互操作合作,而这对中国进入全球卫星导航市场具有极大的宣传作用。
凭借过硬的定位功能、以及与其他导航系统的合作,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逐渐受到海外国家的"青睐",包括泰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众多国家均有使用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尤其是,在欧洲导航系统发生故障时,中国的及时帮忙更是提高了北斗系统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今年7月中旬,伽利略24颗卫星全部崩溃,初始导航和定时服务暂时中断,在服务完全中断的紧急时刻,中国北斗系统进行了实施监测,并持续对国内外用户提供数据,避免了导航和定位服务的无法使用。
不难看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成为象征着中国科技实力一张"名片",随着中国发射的北斗卫星数量越来越多,中国北斗系统将大幅在全球使用,长此以往,美国GPS系统一家独大的局面或将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