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时介绍,一年半以来,高关村40多户危房改造完成,村里安装了节能路灯,光网全覆盖,海外华侨华人“结对子”帮扶村里的困难户,蜜蜂养殖规模化,培训农民学电焊、瓦工、拉面等技术。
石海强联系到当地一家布鞋厂,为高关村农闲在家的妇女们培训刺绣。“以前她们都是纳鞋底,互相送人。现在村里的绣娘们跟鞋厂签约后在家做针线活儿,每个月正常收入有1000元。”
国侨办的光网覆盖帮扶项目,使全村通网,还附送一个手机。石海强组织村里各社都建了自己的微信群。他说:“微信传达政策;大家在群里聊在哪有钱挣;在外打工的人也知道家门口的路修好了、村里的文化广场搞起来了。偶有老人叮嘱:外面不好干了,回来吧,现在村里大变了……”
山里的夜漫长而宁静,一个人住在村委会里,火炉上烤土豆取暖,同时也犒劳自己的胃,就这样两个寒冬很快过去了。
在石海强眼里,自己是国侨办和海内外爱心人士留在这个大西北贫困山村的“眼睛和手”。
他挨家挨户了解情况,盯着国侨办的帮扶项目在这里一一落地。为什么贫困?怎么解决才能拔穷根?适合发展什么产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常常和村里老少唠嗑,渐渐村里的人也找他谈心。
临近春节,石海强回村计划着接下来的“挂职生活”。他说:“在国侨办和海外华人华侨的持续帮扶下,高关村硬件设备配齐了,村容改变了。接下来时间越来越短了,我要抓紧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改善村风村貌。”
18年间,国侨办在积石山县修建侨爱小学29所。石海强说,村里的孩子都“有学可上”,但部分村民仍有“等靠要”的惰性,攀比和竞争入选“贫困户”的现象依旧存在。他说,剩余七个月“第一书记”任期,他将努力改善这些不良村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