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铁腕治霾”要用实效说话
央广网北京1月9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昨天是周日,北京市空气质量良好,各个公园里聚集了带着孩子出门散步的市民,持续多日的雾霾终于散去,人的心情也变得轻松,可雾霾防治仍然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就在周六下午,北京市政府邀请10多位市民、网络大V、企业代表等与政府部门负责人面对面沟通座谈,共商雾霾治理,北京市代市长蔡奇一番真诚的开场白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蔡奇:“社会对雾霾天气关注度很高,大家都是工作、学习、生活在北京,有这样的关切和焦虑,甚至在网络上有些吐槽,我表示完全理解,感同身受。我对持续雾霾天气给广大市民生活带来的影响与不便,内心是深感不安。”
座谈会上,百姓和媒体代表围绕这轮“跨年霾”陆续发问,蔡奇代市长逐一解答,并通过一个个数字,表明在与雾霾斗争的拉锯战中,北京市到底做了哪些“人的努力”。比如,近几年北京用煤总量由2300万吨压减到1000万吨以内,核心城区基本实现了“无煤化”;淘汰了205万辆老旧机动车;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退出了1341家等等。2016年PM2.5年平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底下降9.9%;六级严重污染9天,同比减少40%。
但是蔡奇也坦言,尽管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冬季天气污染仍然很严重,群众感觉治理效果不明显,甚至加重。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下更大决心铁腕治霾,北京市政府提出10项举措,坚定不移地治理雾霾,其中包括,参考中央环保督察的模式,对16个区开展市级环保督察,强化责任,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执行力问题,组建环保警察队伍,对环境领域违法犯罪活动予以严厉打击。
座谈中,市民及企业代表纷纷发言,提出各自的关切和建议。蔡奇代市长在最后总结时说,大家出了很多点子,操作性很强,我们会继续研究。他恳切地说,“经过这些年的治理,大家都明白,治理雾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耐心,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共识和信心很重要。只要我们团结奋斗,坚持不懈,治理雾霾就一定能成功。”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宏山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杨宏山:政府发布的数据和公众的亲身感受以及公众的期待之间都存在差距。政府的声明强调数据和一系列指标,但是对公众而言,实际上他们对指标是不在意的,因为大家更重视结果。刚刚过去的雾霾天气延续的时间很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也带来了很多不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今天的决心比过去的态度更为重要,行动也比动员更为重要,尤其是应对极端雾霾天气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京过去治理雾霾的观念是降低PM2.5的年平均浓度。实际上每年夏天和秋天北京的雾霾天气情况都在好转,但是冬季的雾霾天气仍在长时间持续,这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从经济的角度看来,未来北京的居民应该继续两个并重,一方面要继续降低PM2.5的年平均浓度,另一方面也要更好的应对极端雾霾天气。
极端雾霾天气的成因很复杂,PM2.5的浓度实际上是导致极端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方方面面确实都要下功夫,在应对的过程中,过去政府强调使用清洁能源,降低煤的使用,包括提高机动车排放的标准。在这次的座谈会中,有关专家提出网格化的管理方式。网格化管理强调划分单元网格,进行更明确责任的归属,同时建设专门的监督人员的队伍。北京这次也提出来下一步要实现环保的检查队伍,在组建的过程中,环保的检查队伍为了强化责任以及落实相关的追踪机制,网格化管理确实可以进一步的使用下去。
蔡奇市长在和公众互动时也提出,北京和河北在这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央强调京津冀的协同治理,这对于治理雾霾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三个地区不可能独善其身。
雾霾的治理是一个长久的战斗,各个方面的行动比动员更为重要,同时我们也要下更大的决心。雾霾的治理可能需要10年、20年,但是今天我们也需要立刻行动起来。目前整个社会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更深的共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方方面面都需要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