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视野 > 教育 > 正文

“悬崖小学”仅剩两学生和一老师

山西平顺县西井山村西辿小学位于太行山巅海拔1400多米的悬崖峭壁上,被人们成为“悬崖小学”。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好几任老师都因太艰苦而离去,原子朝老师在这所小学坚守教学20年的事迹,曾引发媒体及社会的强烈关注。(摄影 张晓东)

出校门沿着石板路走三四十米便是几十平方米的小操场。小操场三面都是数百米的深沟。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操场,承载着山里娃的所有快乐。(摄影 张晓东)

在学校旁,记者见到了村民石显英,她告诉记者,原子朝老师退休后,李婧和石凯丽上到三年级已转学到石崖山寄宿制学校就读,现在西辿小学只剩下自家的两个孩子,8岁的石雪涛和6岁的石雪瑶姐妹俩。(摄影 张晓东)

石显英居住在一个狭小的院子内,破旧的房屋上墙皮斑驳脱落,贫穷并未改变农村人的憨厚热情,一进门,石显英便忙碌着招呼远到而来的客人。(摄影 张晓东)

昏暗的屋子里,一盏电灯,一张床,几个柜子陈旧的柜子和一些生活用品,常年烧柴做饭,墙壁已被熏得漆黑一片。(摄影 张晓东)

野外采摘的香椿是这个季节最好的蔬菜。(摄影 张晓东)

石显英告诉记者,原子朝老师退休后,学校近半年找不到教师,这让她寝食难安,想让孩子多读点书,走出大山——成为她唯一的希望。(摄影 张晓东)

8岁的石雪涛有点腼腆,见到陌生人不爱说话。(摄影 张晓东)

6岁的石雪瑶将一个苹果切成两半,将另一半给了姐姐。(摄影 张晓东)

吃完苹果后,姐妹俩帮助对方洗手。(摄影 张晓东)

村里没有同龄的伙伴,手里的玩具是社会好心人送的,在院子里玩耍石雪涛玩的很开心。(摄影 张晓东)

石雪涛带着妹妹跑到一个破旧的房子旁,嘴里喊着:“这是我们的秘密基地。”(摄影 张晓东)

据了解,石显英和丈夫常年患病,主要靠山上的花椒和药材维持生计。就近的寄宿制学校距离西井山村有8里地,考虑到孩子年龄小且交通不便,为此,石显英从村委会找到了县教育局。(摄影 张晓东)

“不是不让子女到县城读书,而是家里实在没有条件:一是没有人手接送孩子上下学,二是没有能力在县城租房,更没有能力买房子。”石显英道出了实情。(摄影 张晓东)

如今,县里给孩子安排了老师,看着孩子有书可读,石显英悬着的一颗心放下了。(摄影 张晓东)

由于西井山村教师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建议返聘62岁退休教师付更虎上山,继续教这两个学生读书,直至三年级转学。付更虎不顾家人的阻拦,决然背包上山。(摄影 张晓东)

从付更虎居住地骑摩托到学校有半个小时多的车程,由于山路险峻,不到万不得已,他很少下山,破旧的摩托行走在悬崖峭壁之间,时刻都威胁到他的生命安全。(摄影 张晓东)

曾担任过芣兰岩村中心小学校长的付更虎,深知西井山村教学点难以为继的原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多年来一直没有教师愿意留在这里,原有的教师退休后,学校境况愈加艰难。尽管时有社会好心人前来捐助,但不能解决学校的根本问题。(摄影 张晓东)

因为前期没有老师,孩子们的课程落下很多,付更虎的教学工作将从头开始,每天轮流给孩子上语文、数学、体育等课程。冷清的课堂难以让教师进入状态,也无法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启发、相互竞争的氛围,学生越少,教学质量越上不去,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生源流失, 形成了恶性循环。(摄影 张晓东)

付更虎说,课程落下可以补,但孩子们从小处于没有集体生活环境中,对于今后能否适应其他学校的生活,是他一直担忧的。(摄影 张晓东)

付更虎也曾无数次设想过,孩子们上学不易,再苦再难不能苦了教育,但距离石雪涛姐妹上到三年级至少还有3个年头,如果自己身体吃不消,西辿小学该何去何从?一旦教学点关闭,孩子上学将成为最大的难题。(摄影 张晓东)

近年来,随着移民搬迁和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孩子越来越少。为了保证偏远地区农村孩子能够就近接受义务教育,中国政府曾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办好村小和教学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