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5日,遵义市红色旅游暨赤水河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介会于人民网一号演播厅盛大召开。会上,遵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令狐绍辉全面地介绍了遵义市红色旅游发展情况。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旅游事业部副主任芦珊发布《2017年红色旅游影响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红色旅游建设情况、舆论关注概况及市场迭代需求进行分析,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新格局与新思路。
投资增速提升,舆论关注度逐年递增
《报告》指出,近三年全国红色旅游接待游客累计达34.78亿人次,综合收入达9295亿元。在国家发改委、旅游局等14部委联合公布的3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共有229个景区进入三期建设方案,占比达76.3%。红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广泛的覆盖面及良好的群众基础,随着投资增速持续提速,发展空间广阔。
与此同时,红色旅游媒体报道和网民关注持续走高,整体舆情热度全面攀升,营造了良好的舆论基础。而进入2017年,红色旅游在自媒体平台中信息量快速提升,自媒体已成为红色旅游宣传推广的重要阵地。
发展模式相对“传统”,“红色+”有待拓展
尽管红色旅游与其他优势传播资源间呈现一定的融合趋势,但总体上仍难以“独挑大梁”。《报告》表示,目前为止红色旅游发展模式还相对“传统”,市场中出现的主要发展模式集中在纪念场馆的参观学习,生态观光、演艺表演层面,缺乏创新;“红+绿”(红色旅游+绿水青山)依然是景区产业链扩展的主要模式,“红+古”(红色旅游+古村落)、“红+乡”(红色旅游+美丽乡村)模式日益受到重视,但相关项目占比较低;感受层面的发展模式集中在演艺表演、模拟感受两个方面,发展方式相对“保守”,对于互联网+、IP打造仍欠缺方式与方法。
游客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景区建设还需及时补短
据《报告》分析,目前游客对于红色旅游景区的关注点较为分散,除教育意义外,景区环境等涉及旅游体验的内容占比较高。通过对游客情绪的分析发现,游客评价呈现两级分化,一是对教育意义方面的高度肯定、“震撼”、“珍惜”等正面词汇占比较高;二是对景区环境和出游体验方面,“性价比不高”、“内容较少”等偏负面的词汇占比较高。红色旅游满足游客精神需求的同时,还需加大景区建设力度,及时补短。
同时《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红色旅游发展模式尚不成熟,且面临“孤立”“破坏”“逐利”三大误区,即旅游与教育孤立、资源间相互孤立、自然环境的破坏、朴素精神的破坏、追逐商业利益和追逐短期利益的问题。
大数据透视红色旅游现状与趋势
会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旅游大数据中心同时发布了2017年“红色旅游城市品牌影响力排行榜TOP30”。榜单从品牌知名度、品牌吸引力、品牌活跃度、品牌传播力四个维度出发,综合舆论传播、搜索指数、游客评价等多项大数据积累,对红色旅游品牌影响力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全景展现我国红色旅游品牌发展态势及趋向。
红色旅游城市品牌影响力排行榜TOP30
《报告》分别对榜单中表现突出的四个地区(北京、上海、延安、遵义)进行深度分析。
北京作为红色旅游影响力最高的城市,各项指标发展均衡,无明显短板。其红色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分布广泛、特色鲜明,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合力,品牌知名度与传播力方面优势尤为明显。
上海凭借“共产党诞生地”成为国内最知名的“红色名片”。通过举办不同主题的红色主题展、红色文艺作品、纪录片、电视专题片并且打造红色文化示范基地等方式持续提升上海红色旅游的品牌知名度;
延安是红色旅游最具魅力的城市。不断通过推介会以及媒体行、校园行等品牌宣传活动提升品牌声量,增强延安红色旅游吸引力,特别是中央电视台主办的《魅力中国城》中延安获得 “十佳魅力城市” ,再一次展示了城市新形象,打响了红色旅游品牌;
遵义红色旅游最响亮。依托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等传播平台,遵义市进行积极的红色旅游城市品牌宣传,提升了遵义红色品牌舆论声量;线下在市场营销上定位精准,并且赴全国各地积极进行红色旅游推介会,市场营销力度与品牌知名度不断加强。
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多维度宣传红色旅游
《报告》建议,发展红色旅游需要综合利用红色旅游及当地旅游资源,形成完善的旅游线路和优质旅游体验;在此基础上把握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核及文化属性,突破格局、拓展红色文化的辐射领域;并将线上线下宣传相结合、保护与发展并重,从根本上提升红色旅游品牌的竞争力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