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住在太原西山的人们对于“山”的概念既清晰又模糊,他们能一下说出西山曾经的巍峨、陡峭、灵秀。但他们又会不免苦恼,因为自己依靠、生活多年的西山山脉,已没有了“山”的模样。
作为一个因煤而兴的能源重化工城市,山西省太原市是我国最早进行煤炭开采和利用的地区之一。然而,忧患就像深埋在地下的煤层,被一起采出。持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曾饱受污染之苦。
太原西山是太原市环境重污染区之一,分布有西山煤电、太化集团等十余家大型企业,还有采煤、洗煤、石膏、焦化等各类中小企业2700余家。西山采煤沉陷区约100多平方公里,采石山体破坏面约1300多处,面积近10平方公里。
太原西山因煤而兴,因煤而困,在日益沉重的经济、就业、生态压力面前,这座山的“前世今生”被重新审视。
路修了好几年 树种了好几拨
曾经的西山,工业、生活垃圾长期乱倾乱倒,年废水排放量达400余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7万吨,烟粉尘排放量1.3万吨,占市区总量的60%以上,对太原市大气、水体、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
“关停有证小煤矿76座,封堵私挖乱采黑口子2000多个,关闭、淘汰污染企业343家……”在全面改善城市环境方面,西山片区多年来持续“下猛药”。
即便如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形势依然严峻,综合治理难度大,仅靠政府投入难见显著起色。
“当时西山一片荒凉,垃圾到处都是。”说起治理前的西山,太原市西山地区综治办工作人员印象深刻,“上山的路修了好几年,路边的行道树种了好几拨。”
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从前到春天一刮风,西山不少地方就是漫天白灰,洗过的衣服来不及晾干就又是一层灰。
为了解决污染难题,2011年太原市先行先试,将西山山水资源资本化、市场化、产业化,提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承载、园区打造”的荒山绿化模式,在西山破坏较严重的约200平方公里前山区域内,规划了22个城郊森林公园,全力推进西山地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
从垃圾场到樱花园
年过半百的张俊平,就是这次先行者之一。
他曾是山西晋峰供热公司的“一把手”,那原本是一家风光的企业,公司成立30多年间,曾为太原市民冬季取暖作出很大贡献。“可那注定是阶段性的,不可持续。”过去山西晋峰供热公司供暖以煤为燃料,对空气污染较重。随着太原市集中供暖的大面积铺开,晋峰供热公司的业务受到冲击,转型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当时,太原市提出:公园建设单位本着先绿化后开发原则,在确保绿化面积不低于公园可绿化面积80%的前提下,对其余不高于20%的可绿化面积进行配套设施建设和适度开发,探索“以绿换地、以地获利、靠利养绿”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方式。
张俊平思来想去觉得应该借着政府改革的大势,为面临困境的企业谋求新的发展。由此,他选择了绿化玉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