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距离我们有多远? 专家来告诉你这个问题的答案
但当时只能测量月面漫反射回波,测量精度十分有限。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的表面,登月宇航员带了一个激光后向反射器阵列,并将其放置在月面预定位置上。成功登月仅数日之后,美国人即测到了来自Apollo11反射器的激光测距回波信号。此后,美国利用阿波罗登月任务相继在月面不同位置放置了Apollo14、Apollo15角反射器阵列。
前苏联先后利用月球车Luna17号与Luna21号在月面安置了Lunakhod17和Lunakhod21反射器阵列。月面上共有5个可供进行激光测月的角反射器阵列。从此,月球激光测距LLR(LunarLaserRanging)成为了最精准的地月距离测量手段。之后的几十年里,陆续有法国、意大利、德国等的多家测站进行过激光测月相关研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能够成功的只有极少数测站。
近几年,能够进行常规激光测月的只有法国Grasse测站、意大利Matera测站以及美国APOLLO(ApachePointObservatoryLunarLaser-rangingOperation)测站。LLR作为最精确的地月距离测量手段至今已有近50年,其原理十分简单,即由地面测站向目标发射激光脉冲,测量激光脉冲的往返飞行时间,结合光速,从而计算出地面测站与目标之间的距离。
但是,一座完整的LLR的地面站主要包括望远镜系统、光路系统、光子探测系统以及其他辅助系统,这是一项涉及多学科领域的复杂的精密技术。LLR的观测资料对天文地球动力学、地月科学、月球物理学和引力理论等诸多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如测定月球的形状、大小以及表面特征和内部结构,引力理论和广义相对论效应的检验,等效原理的验证。
万有引力常数的变化以及日月系统潮汐等。随着LLR资料的精度越来越高(目前为亚厘米级),科学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也在不断提高,LLR资料可用于研究的科学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我国的卫星激光测距工作始于1972年,至今已经历了从第一代到第三代的发展过程。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应用天文研究团组多年来一直深耕月球激光测距的相关研究。
得益于近年来国产大功率激光器的产生(美国的高性能激光器一直对中国禁运)和云南天文台1.2米望远镜硬件的升级,还有科研人员在多项关键技术如收发转镜的研制与控制、望远镜的精确跟踪指向模型、月面特征识别、极微弱信号识别等方面的突破,云南天文台终于具备了激光测月成功的软硬件。他们在2017年11月先后多次进行了地面靶测距实验、低轨卫星测距试验、中高轨卫星测距试验、同步卫星测距试验。
2018年1月22日、23日,云南天文台连续测到了来自月面接收器的几个回波信号,实现了中国月球激光测距从无到有的突破。月球激光测距的成功将促进我国在地月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加深我国对月球的认识。月球激光测距技术由于其测量精度高的特点,将能够为我国引力波探测计划提供技术验证与支持。最重要的是高精度的地月距离测量,可以为我国的嫦娥探月工程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的嫦娥奔月将由神话变为现实。随着中国的科技发展与进步,月球激光测距技术将有机会给未来的深空探测卫星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