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蝉鸣漫过田垄,青春的画笔正为乡村晕染新的底色。2025年盛夏,宁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光”实践团队踏访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以艺术为墨、以初心为砚,在阡陌纵横间展开美育课堂、墙绘创作与走访老党员赓续初心三重实践,让专业理想在乡土深处生长出蓬勃的诗意。
童心绘梦:美育课堂点亮童眸星光
7月3日,团队在村幼儿园为孩子们定制“艺术课”,开展“有趣的拼图课”。队员们带着彩色碎片走进幼儿园,孩子们将自然元素与几何图形自由拼贴。跳舞的人、各种动物、花花草草,都是他们的创作。当孩子们将拼贴作品捧在胸前,眉眼间流淌着雀跃的光亮,那自信的笑靥如夏花般绽放时,队员们于刹那间触摸到艺术教育深植于灵魂的力量——那些由碎纸与想象构筑的小小世界,正悄然为童心镀上一层璀璨的光芒。
妙笔焕颜:墙绘铺展振兴画卷
7月6日,团队以"绿水青山里的农耕诗"为核心,将传统农耕符号与现代艺术语言熔铸于墙绘创作。调研时收集的麦田轮廓,草地,茂密的草,经解构后化作流动的几何线条,与靛青泼墨的山峦、明黄渲染的稻浪形成时空对话。墙绘入夜后会泛起星光般的微芒——这处"田埂上的美术馆"既保留着牛耕图的质朴肌理,又以立体装置手法让稻穗浮雕随微风轻响,使"两山理论"在稻花香里生长出可触可感的艺术注脚。三日后完工时,整面墙宛如立体史书——褪色的标语、鲜活的壁画与围观老人的白发相互映照,成为村口最生动的红色教育阵地。
薪火相传:走访老党员赓续初心
在墙绘笔触与课堂笑语的间隙,团队踩着晨露叩响老党员的柴门。以白河村、明庄社区党龄半世纪以上的长者为叙事核心,用视频收藏他们唇齿间的革命星火与乡土年轮——那些嵌着补丁的犁耙、泛着铜绿的军功章、字迹漫漶的奖状,在队员镜头下成为"个人史—村落志—时代潮"的三维坐标。
75岁的退伍老兵何爷爷将三等功奖章放在松木桌上,勋章边缘的齿纹里还藏着1968年的风雪。队员们围坐成圈,听他讲述穿单衣守边的冬夜,睫毛上的霜花如何凝结成信仰的形状。临走时,女队员用柔光镜为老人拍下艺术肖像,银发白须在土墙上投下斑驳的影,恍若岁月拓印的勋章。70岁的村支书何爷爷打开木箱,1975年的《治荒规划图》上还留着煤油灯的熏痕,他指着泛黄图纸上的红线圈:"当年我们在这丘坡种下第一棵苹果树。"队员们连夜在他家山墙绘制"荒山变果园"壁画,画中年轻的他挥锄开垦,身后的苹果花正以荧光颜料绽放,与老人珍藏的劳模奖状形成跨时空的光晕。
当晨光漫过老人讲述时轻颤的眉梢,当队员们用丙烯颜料复刻那些被岁月磨圆的犁柄纹路,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早已超越慰问的形式。老党员们抚摸着墙画上自己年轻时的身影,指节在"绿水青山"的题字上停留良久——那些被精心收藏的农耕工具、被反复摩挲的荣誉证书,终在青年的画笔下化作流动的红色史诗,让初心的火种在新旧时光的接缝处,燃起更炽热的光。
暮色中的村庄,墙绘上的麦田与老党员家的红灯笼相映成辉。“绘光”团队以艺术为媒介,让青年的笔触与历史的褶皱温柔相拥,既为乡村绘就美育图景,更在与老党员的对话中读懂“初心”的重量。队员们说,当接过老人手中的“精神接力棒”,画笔便有了比颜料更厚重的色彩——那是跨越时空的赤子心,是青春献给土地的滚烫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