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秦国之弱,弱于秦孝公之前;关东六国皆视秦国为边陲蛮夷之国,不受周礼教化熏染。秦国之强,强于秦孝公之时;关东六国无不侧目凝神秦国崛起之势,却不知大秦之霸业渐成。作为秦孝公之子、秦国的第一代君王(非君主),秦惠文王嬴驷继承先代秦君(尤其是其父秦孝公变法之遗惠)遗志,振奋大秦纠纠雄风,奠定了秦国的第一代王图霸业,开端了秦国奋烈西进的宏图,为后世秦王奠定不世之基业。
(秦惠文王嬴驷)
一、新帝继位,初露锋芒
在整个大秦帝国的历史上,秦惠文王嬴驷的历史作用堪称是承前启后的。在此之前,秦国已经经历了秦孝公、商鞅的变法改革,一举在制度根基上超越了战国七雄当中的其它六国,而秦国的崛起之路也在势不可挡地延展着,此之谓大势也!
时势成英雄,英雄造时势。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秦惠文王嬴驷便是处于这个历史拐点的"英雄人物",秦国在秦孝公与商鞅的联袂变法图强之下日渐兴盛,可面临的问题也重重艰巨,那就是秦国之强到底与关东六国相比较,相差悬殊几何?否则,秦国之强弱与否不过是蜷缩在函谷关内闭门造车,算不上是真正的强大,而面临此刻的窘境,也亟需一人站出来引领秦国与关东六国比肩。
(秦惠文王引兵出战)
秦惠文王嬴驷首当其冲地要扛起这杆大旗,但他要面临的第一问题是,如何在即位之初统摄秦国日渐强盛之官民兵商。
此时的秦国已经逐渐驶入"高速公路"的发展时期,而作为即位新君主——秦惠文王嬴驷没有任何停车适应车速的机会,从他即位之初开始,便注定要快速适应秦国兴盛的事实,以及将秦国的发展速度再度提上一个阶段。为此,秦惠文王嬴驷展现出了与众非凡的铁血手腕——诛杀商鞅!
二、巩固内政,外战强敌
商鞅于秦国而言有形同再造之功,可对于秦惠文王嬴驷而言,二人有解不开的"仇怨"。按照传统的说法是,当时的秦惠文王嬴驷作为储君的时候,触犯了商鞅立下的法令,其结果是太子的老师代替太子遭受墨刑(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而秦惠文王嬴驷在登基之后,按例进行报复。
(商鞅变法,秦国图强)
这样的解释未免狭隘了秦惠文王嬴驷的形象,作为引领大秦走向强盛的一代君主绝无可能如此狭隘器小,否则难成大业。最佳的佐证便是,商鞅已死、变法延续!秦惠文王嬴驷与商鞅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并非私怨,而是君王与强臣之间的更为激烈的矛盾。商鞅变法在秦国的影响力度实在是太深刻了,导致百姓官员只知商君之法,而不知新君之威。
如此一来,商鞅之亡已成为必然趋势。
铲除商鞅之后的秦惠文王嬴驷不仅收拢了宗室百姓的归附之心,同时在商鞅倒下的声名之上建立起新君王的威名,这才彻彻底底地将秦国的力量统摄在手中,而商鞅至死用自己的性命为秦国、秦君做出了最后的"贡献"。所以,秦惠文王嬴驷依旧延续了商鞅变法的成果,一代君王睿智告诉他,秦国将在他的手中迎来另一个新纪元。
(战国七雄势力图)
如此一来,秦惠文王嬴驷手中所执的王者之剑便顺势指向关东六国,锋芒毕露!
秦孝公嬴渠梁的功绩是为秦国奠定强盛之基,秦始皇嬴政的功绩是以秦国一国之力一举吞并六国,秦惠文王嬴驷的功绩便是为秦国创造与六国争雄争霸的底气。这底气不仅来自于秦国内部变法日渐增强的国力,还包括一代代秦国人在对外扩张中,展现出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观念,按照古语来说,此之谓"秦风!"
秦惠文王嬴驷极富有战略眼光性地将秦国的"王霸之剑"指向了控扼在秦国扩张道路上首要阻遏——魏国。只有打败魏国,秦国才能称雄于战国七雄,这是秦国称王称霸的唯一途径!魏强,则秦国弱;秦国盛,则魏国衰。两国之间的关系断无可能进行调和,唯有一战才能够检验出成王败寇。
作为战国七雄当中的老牌实力强国——魏国在战国初期率先进行变法,一度压制其余六国,魏武卒的战斗力在整个战国史上不容小觑。可面对秦国东出的虎狼之师,魏武卒奋命的抵抗反倒是不堪一击,得势不饶人的秦惠文王嬴驷一举吞并河西之地(黄河以西),圆满性地完成了攻魏的战略性任务。
(秦魏河西之战)
河西之地对于秦国来说可谓寸土不能失,早在春秋时期,作为北方霸主的晋国存在的时候,便稳踞河西之地,始终压着秦国东出的头颅,而现如今三家分晋后,魏国所处的战略地位,便是控扼河西之地,再度阻遏秦国东出的兵势。可以说,谁取得河西之地,便决定了秦国未来的东进、或是西退的发展方向。
既如此,秦惠文王嬴驷也是在这个时候,自立为王,一举开创秦国之王霸之业。但与此同时的秦国也迎来了史上第一次危难之际——五国合力攻秦(除了齐国)!
这将再度决定着秦国的走向与命运,是蜷缩在函谷关内任人耻笑,还是振奋气势再创雄风,秦惠文王嬴驷的内心既惶恐不安、又跃跃欲试!
(合纵攻秦)
三、连横破合纵,秦国霸业成
此时的秦国并非日后早已崛起的秦国,秦惠文王嬴驷的每一步选择都将影响着前代秦君鞠躬尽瘁的努力是否付诸东流,都将决定着后代秦王的执政方针是否进取保守,这将是扭转秦国命运的一仗。秦惠文王嬴驷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远超于常人的冷静睿智,他料定六国合纵攻秦的关系并非牢不可破,关键是寻找一个全新的突破口!
所幸,张仪为秦惠文王嬴驷提出了最佳的方略——连横!
赵、韩、魏、楚、燕五国合力攻秦最大的缺陷在于何处?
关键在于未参加合纵的齐国,从这一点上便能够证明,齐国本身与秦国之间是没有任何的宿怨的,犯不上劳师远征地参与此次征伐,况且在此次合纵关系中,齐国与其他五国也谈不上有什么相同的利益,所以并未来参加合纵联盟。抓住这一点的秦惠文王嬴驷豁然开朗,五国攻秦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内部利益划分一旦不均等,实则形同散沙。
(张仪出使楚国使离间计)
于是,秦惠文王嬴驷派遣张仪前往楚国出使,诱使楚国与齐国交恶。要知道,秦国是没有半点疆土与齐国接壤的,自然没有什么利益上的划分不均等。可是楚国作为南方霸主,与齐国不仅接壤,并且还有很悠久的历史渊源,两国之间的矛盾攻伐不在少数。齐国本来是置身事外,结果被楚国这么一搅合,瞬间对楚国敌视。
现如今,搞得楚国变成了两线作战,一方面还要攻伐秦国,一方面还要防备齐国,国力捉襟见肘。作为合纵联盟内部的楚国,作为攻秦的主力军能够得到的力量就相对缩小了,其结果是攻秦不成反而丧师失地,楚国丹阳、汉中等地皆落入了秦国之手,再加之秦惠文王嬴驷吞并巴蜀之地,国力再上一层楼。
而五国攻秦反倒是徒劳无功,可谓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迷一样的队友。楚国的大败而归形成了连锁效应,其余四国同样是抱着不出力捞一把的心思而来,真正愿意和秦国决一死战的压根没有,自此在秦国的连横策略下,意兴阑珊地退军而去。
(一代王者,秦惠文王)
这一场声势浩大的五国攻秦之战,以惨淡无功的结局落下了帷幕。不料想反倒成为了秦惠文王嬴驷的成名之战,在此一战之后奠定秦国的王霸基业。其原因便在于,关东六国在历史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安享往昔之荣耀;秦国在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锐意变法图强。二者此消彼长下的对比,胜败早已成为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