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珍宝岛的历史错觉:T-62坦克装甲很厚?其实和59式相差无几

发生在1969年3月的珍宝岛事件,有着不少令军迷品头论足的典故。其中,我军成功缴获苏军T-62坦克,可算得上现代中国武器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但是,关于这辆T-62坦克的传统说法却存在着一些历史误区,最典型的就是“T-62装甲非常厚重”,让多数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事实上,真相恰恰是相反的。

珍宝岛:我军火箭筒打不穿T-62坦克装甲

关于珍宝岛之战,特别是缴获T-62坦克的历史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让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就是击伤这辆坦克“太难了”。

在3月15日的战斗中,苏军投入多辆T-62坦克参加战斗,中国边防战士使用的火箭筒、无坐力炮等武器多次击中苏军坦克,但均未对这些坦克造成致命伤。最后,一辆冒进的T-62在冰冻的江面轧上了反坦克地雷,才在战场上陷入瘫痪。随后,我军边防部队和苏军斗智斗勇,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最终将沉没在江底的T-62坦克拖上岸,成为了宝贵的战利品。

按照传统的说法,我军当时的主要反坦克武器,包括56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56式85毫米加农炮和56式火箭筒等等,都不能有效击穿T-62的正面装甲,极大刺激了中国坦克和反坦克技术的大发展。此后,中国重点进行打坦克的训练,军工部门组织了大规模的反坦克武器会战,包括73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69式火箭筒、105毫米无后坐力炮等一系列反坦克装备先后投产。

在这样的文字描述下,很多人对T-62坦克产生了一种印象,那就是“装甲非常厚重”,至少比中国自己的坦克厚得多。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T-62的装甲真的很厚吗?与59式等坦克的对比

T-62坦克的装甲是否厚重,用数据对比一下,就能清晰知晓。对比的坦克,包括T-62坦克、T-54A/59式坦克、T-55坦克和美国M-48A1坦克。

对比这几种坦克的装甲防护数据,我们就能发现一个真相——T-62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其实和T-54/55、59式相差无几,仅炮塔正面厚了14毫米(214毫米对200毫米),侧面装甲甚至还薄弱了一点(153毫米对160毫米)。

事实上,T-54/55系列坦克的装甲设计在1950年代时是非常超前的。T-54坦克以36吨中型坦克的车重,就达到了二战“虎王”重型坦克的前部防护能力(68吨,炮塔前部为180-200毫米)。

其中,作为59式原型的T-54A坦克,发展自T-54/1951年型。这种T-54/1951年型坦克与早期的1946年型、1949年型相比,炮塔外形变化很大,首次采用了半蛋式铸造炮塔设计,防弹性能相当优秀。包括后来的T-55和T-62,实际上都是T-54/1951年型的升级型号,外形都非常接近,装甲方面仅有少数地方进行了调整。

以T-62坦克为例,铸造炮塔进行修正设计,以使炮塔防弹角度更加合理,但总体上仍和T-54/55属于同一量级的防护水准。虽然T-62前部装甲适当加厚,后期型(1972年后)更是增加到了242毫米,但珍宝岛战斗爆发时的1969年,T-62坦克最厚处的装甲仍是214毫米,和59式的200毫米并没有悬殊的差距。

所以说,中国当时的59式坦克与T-62坦克,在装甲防护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双方都是类似的铸造炮塔设计,装甲厚度相差无几,而且都是均质钢装甲,T-62也没有引入复合装甲概念。59式坦克虽然在装甲钢质量上不如苏联,但改用国产稀土钢后,防护能力也能达到接近水平。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T-54的装甲水平在1950年代是非常惊艳的,但在1969年时,T-54/55和T-62的装甲却已经没什么亮点了。当时,更先进的T-64坦克已经问世,复合装甲也已经开始用于实战。

那么在珍宝岛战斗中,已经变得平平无奇的T-62坦克为何会给人造成“装甲非常厚重”的错觉呢?

珍宝岛真正教训:我军反坦克武器还是二战后期水平

事实上,珍宝岛战斗暴露的最大问题在于,我军当时的反坦克武器已经整体落后于时代。形象一点讲,中国陆军的所有反坦克装备,基本还处于二战后期水平,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先进水平相差太远。

以反坦克火箭筒为例,我军主要装备的56式40毫米火箭筒,仿制自苏联第一代反坦克火箭RPG-2,水平和二战德国的“铁拳”相差不大,破甲威力只有100毫米/65度(垂直破甲能力200毫米),射程只有100-150米。这种破甲性能,只有在非常近的距离内,以非常精准的入射角击中T-62侧面,才能勉强击毁对方。如果用56式火箭筒正面迎击T-62,则完全没有胜算。

85毫米加农炮和75毫米无坐力炮同样如此,穿甲或破甲性能只有二战后期的中等水平,对付T-54/55这样的战后第一代坦克,都已经远远不够了。

换句话说,我军当时的反坦克武器,不仅打不动T-62,甚至连自己的59式坦克也打不动!可能更糟糕的是,连59式坦克自己的穿甲弹威力也是不够的。

56式加农炮的85毫米穿甲弹,当时大概在1000米距离上穿甲能力为107毫米。而59式坦克仿制的100毫米BR-412穿甲弹(早期型),1000米距离上的穿甲能力则为169毫米,在100米距离上才能勉强击穿59式坦克自己的200毫米正面装甲。相比之下,T-54/55坦克配备的改进型BR-412D型穿甲弹,在1000米距离上可击穿207毫米装甲,后期改进型威力更大。

还有当时苏军已装备的RPG-7型40毫米反坦克火箭,破甲威力已经达到300毫米,改进型更是超过500毫米。这一切都说明,并不是T-62坦克性能很强,而是世界先进水平很强,二战后期的武器在当时完全不够看了。

所以说,珍宝岛战斗的真正意义,是给当时中国军队以严重的警示。在这种危机感面前,中国军工不得不努力弥补这些差距,尽管真实技术差距可能比珍宝岛所暴露出的更大。因为中国军工当时追赶的技术水准,还只是50、60年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对于T-64等最新型坦克尚不了解。

尽管如此,中国军工在努力发展的过程中还是收获巨大,73式100毫米反坦克炮、69式反坦克火箭、105毫米无坐力炮以及一大批新装备研制成功,大大提升了我军的陆军装备水平,在1980年前后达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世界水平。

再说句题外话,我国当时新研制的69式主战坦克,其实并非仿制自T-62,在各项指标上更接近T-55坦克。T-55虽然比T-62差一代,但装甲防护和火控设备等并不落后,仅仅是火炮口径比较小,但改进穿甲弹后的威力一点也不差。所以说,借鉴T-55的一些设计,在当时比直接仿制T-62更符合实际。(作者:陶慕剑)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