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秦国主帅,首战便屠军八万

秦国是一个充满特殊色彩的国家,这个国家有着一个完整的国家制度,从官员任命到武将晋爵升迁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因此,一名统帅要想稳稳当当的当统帅就得熬资历,从底层当兵当起来。甚至连秦国王室成员也免不了。比如,秦军著名统帅司马错,白起,王翦等人,都是卒伍出身。白起更是从军二十年之后才升任的左庶长,开始有统兵之权。能够有被破格提拔的人寥寥无几,但都有过人才识,比如,公孙衍,魏章等人。

公孙衍,人称之为犀首,犀首主要是形容犀牛角,这是一种非常珍贵且难得的东西,一层意思是说明公孙衍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关于公孙衍的人才评定,自古纵横家不懂兵,懂兵者不识政,可是偏偏公孙衍这人不仅懂兵还识政治,甚至是外交一把手。这便是公孙衍弥足珍贵的一个地方。

可是像这样一个人才在魏国并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魏国已经不再是战国初期独霸天下的强大魏国了,在当时,齐魏秦楚四强并立,但是,齐国与秦国却是后起之秀,政治清明,法制先进,整个国力国势蒸蒸日上;楚国远离中原战场,虽糜腐而无战忧;而魏国作为四战之国却是日迫迟暮,整个官场混乱奢靡,官僚作风日盛。在庞涓战死之后整个魏国便没有再出一个大将军。魏军管理也相当混乱,没有一个合理的升迁渠道。像公孙衍这种人才,在没有官方背景与后台的前提下,竟然没被受到重用。当然,倒也不是说魏惠王这人太过昏昧不用才,主要是魏国这种类似的大才很多,天下士子皆出于魏,造成魏惠王审美疲劳。而魏国的所有实权职务又被王室成员所把持,如果没有王室成员的支持,根本就没机会坐政任职。于是,怀才不遇的公孙衍便出走魏国,被秦惠王迎入秦国。

公孙衍入秦的时候,秦国已经完成了变法,整个国家的法制一新,让人刮目相看。但是秦国此时也算不上后来的常规化秦国,因为魏国八十年的封关锁国造成整体的人才缺失,虽有明确法令定下的加官进爵方式,却是因为有缺于人才造成职权空缺很多。这时候,只要有山东列国士子入秦,能够通过考核的一般都能够任职一方。而秦国也特别想要去招募山东列国的士子。而秦惠王也是基于这种心思的推动下,竟然将秦国大良造的职位破格授予了入秦不过一年的公孙衍,这可是秦国最大的官了,商鞅在河西战役后才能够凭功劳获得这个职务。这种待遇在列国历史上也是寥寥无几的,能够提得上名号的也就只有吴王迎伍子胥、楚悼王迎接吴起时有做到过。因此,公孙衍也就是在这个特殊情况之下,能够在没有一丁点资历成为秦军统帅,也是秦军唯一的一名空降统帅。这一年是秦惠王五年,即公元前333年。

秦惠王对公孙衍是相当的赏识,用了一句话:“用兵如鬼!”来形容于他。但是让秦惠王更放心的其实不仅是他的用兵之才,而是他的外交才能,公孙衍对局势的掌控能力,对山东列国国君的洞察让他能够在战场上张弛有度,注意分寸,即,即使打了败仗也不怕列国来围攻,这让秦惠王无后顾之忧!

于是,第二年,即公元前332年,秦惠王任命公孙衍为统帅,派军进攻魏上郡重地雕阴(今陕西甘泉南)。魏防守河西的主将龙贾,集中兵力迎战。经2年激战,至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全歼魏军,斩首8万(此据《秦本纪》为8万,《史记.魏世家》则为4.5万)(关于斩首人数其实双方都对,作为当年衔接两个超级大国的阶段,两国都有健全的统计方式,之所以会出现斩首统计数据偏差则是双方统计的方式不一样,秦国以首级记功,只要是战场上敌军的首级都会被拿来登记并奖励授勋;而魏军统计损失的则是在籍的正规军数量,也就是说,魏军损兵4.5万,然后秦军斩首8万,这多出来的3.5万是为这支魏军提供后勤保障的伙夫),并俘虏了龙贾。魏被迫于次年将河西郡归还秦国。至此,秦魏大战八十余年,秦全部收复了被魏夺占的河西地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