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太子的被废,绝非一朝一夕;胤禛的上位,也非一日之功。储君,关乎爱新觉罗家的颜面以及大清的江山社稷,对这个位置的人选,康熙可谓慎之又慎。
康熙的帝王生涯,横跨六十年,他白天兢兢业业地工作,晚上也会勤奋地“耕耘”,因此,他不仅有文治武功,而且留下的皇子就有二十多位。但是,他的天下再怎么大,也不可能带到阴曹地府,总会留给后继之君。于是,选择谁来接班,成了康熙晚年的头等大事。同时,也成了让他头疼不已的烦心事,这又是为何呢?
儿孙满堂对于普通家庭是一件幸福的事,但对于帝王家,似乎就要走样了。因为皇位传承的排他性,会导致老皇帝的遗产分布不均匀。皇子们在理论上都有希望,为了继承皇位,会打的头破血流。康熙那么多儿子,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夺嫡之争。《雍正王朝》从头至尾,都是这种皇室斗争的生动体现。下江南筹款赈灾、追缴户部欠款、刑部冤案、热河狩猎……不见兄弟情,处处下黑手。
在一轮又一轮的竞争中,有人惨遭淘汰,比如大阿哥;有人被边缘化,比如三阿哥;有人被反复折腾,终究出局,比如胤礽;最后,胤禛脱颖而出,君临天下。那么,胤禛又是如何上位,康熙又是从什么时候决定传位于他?
不受待见的皇子,通过努力改变命运
从最初的权力格局来看,胤礽是储君,明面上占据皇子群的C位;大阿哥是长子,负责宗人府,加上各种战功的环绕,是夺嫡的头部竞争者;老八是贤王,管着大清的钱袋子,靠着假仁假义,在朝堂圈粉无数,江南也成其后花园,是夺嫡的大热门;相比之下,胤禛的地位明显偏低,弟弟老十都敢怼他越俎代庖,通过老四的回答来看,他更像是一位政务观察员,还没有固定差事。在这种情况下,胤禛也只能拜山头、当马仔,选择了最具合法性的胤礽。
对于一位有远大理想的人来说,肯定不愿意长期屈于人下,因此,胤禛时刻都在寻求表现机会,努力增加自己在康熙面前的印象分。黄河发大水时,需要有人站出来去江南筹款赈灾,这在其他人眼里是个苦差事,但胤禛就偏偏敢接手。通过一番“神”操作,胤禛不仅完成使命,还赢得康熙的赞赏,由边缘皇子晋升为“孤臣”。
接着,康熙要清理国库亏空,胤禛再次上阵,虽然没能完成任务,还被罚了工资,但地位进一步上升,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在这个过程中,胤礽受到多位皇子攻击,在康熙面前的印象分也越来越低,储君的位置也越来越不稳。
在“刑部冤案”和热河狩猎的过程中,胤禛虽然没有多少加分项,但老八和胤礽却纷纷栽了跟头,一个偷情事发而被废,一个被定义为“其心可诛”。对手失手,自己就会相对上升。后来,举荐新太子,胤禛在邬思道的建议下,推举了胤礽,深受康熙赏识,被评价为“三好皇子”。那一出手握刀刃,连康熙都感动了。此时的胤禛,即便没有成为康熙心里的继位人,但最少也是候选人之一。
办了康熙想办而不能办的事,胤礽再次被废后,非胤禛莫属
胤礽的复立,只是康熙的权宜之计,说到底,也只是拿他当挡箭牌,做得好继续做,做不好随时撤换。但是,胤礽不仅不珍惜机会,反而倒行逆施。康熙前脚离开京城,胤礽随即开始显威风。看百官不听其使唤,就打起了歪主意。他竟然亲自写信给任伯安,想索取《百官行述》。
结果,胤礽智商有限,偷鸡不成蚀把米,《百官行述》被胤禛捷足先登,连同那封信也被截获。胤禛在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时,就非常高明,他当着众皇子与马齐的面,一把火烧了《百官行述》,一来安了百官之心,为自己博得好评;二来断了其他皇子的险恶用心,避免他人将《百官行述》私有化;三来也是替康熙消灾,因为康熙拿到《百官行述》,查也不方便,不查也不行,所以,胤禛的举动,康熙心里默许。领导就喜欢这样的副手,能言自己不能言,能做自己不能做的事。
接着,胤禛又来了一出借刀杀人,将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信,通过八爷党转发给康熙。等到胤礽再次被废,朝堂的局面已经清晰了。老大与老十三被关在宗人府;三阿哥的书读到“狗肚子”;老八其心可诛,老九、老十不学无术;十四爷虽主管兵部,但只是分化八爷党的棋子;只有四爷,办事尽心尽力,从“孤臣”到“寡人”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
议举大将军王时,胤禛在邬思道的提议下,以大局为重,举荐了胤禵。此举,彻底通过的康熙的考察,最终确定成了接班人。
秋媚说:一个优秀的继位人,可以将家业发扬光大;一个无能的继位人,只会把江山社稷推向万丈深渊。胤禛的脱颖而出,不仅是康熙的属意,也是大清的形势所致,虚晃的盛世,总要有人站出来除旧布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