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的军队里的蒙古族雇佣军比例很高。不说大明开国之初,就大明快倒台时,著名的关宁军8万众,其中蒙古族的士兵起码在1.5万人以上,这比例超过18%.
而大明建国之初,蒙古族的士兵就更多了,最有名的莫过于大明的战斗力巅峰的骑兵雇佣军“朵颜三卫”了。
纵观大明出名的蒙古高级军官不在少数,如把都帖木儿、把台、吴克忠、李贤、哈铭、满桂等等。
为什么这些曾经的外族,会帮助大明推翻大元,并和汉人一样不分彼此地为大明服务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从大元到大明只是改朝换代罢了。这些蒙古人在中原生活繁衍已经超过三代了,和依旧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蒙古人已经有着天然的“生分”了。元惠帝北逃,50万蒙古人只有8万随之而去。
这大概率和朱元璋统一中原时的政策制度有关。朱元璋一开始北伐时,一大批智囊给出的意见是,只要打出“恢复汉室”的旗号,“苦元久矣”的北方汉人们,还不“箪食壶浆,以待王师”?
这便有了著名的《朱元璋奉天讨元檄文》,其中最有名的名句便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就是后来清末民初的革命志士们革命纲领“驱除鞑辱,恢复中华”的母版。
但是这檄文里面,并没有一棍子打死,把所有的蒙古人和色目人排除在外。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而正是这一段话,彻底奠定了大明只是推翻大元,而并非报复已在中原繁衍生息的蒙古人。而对于很多蒙古人而言,是继续生活在自己出生的土地上,还是跟着元帝仓皇北顾,到漠北放羊?结果显然不言而喻。
而作为职业军队的蒙古骑兵,一旦大元没了,没人给自己发工资时,他们也只有换老板了。而当时发的起这笔工资的,也只有朱元璋的大明了。
其实和如今的归化球员差不多,仗打得的确漂亮,但是工资和奖金也绝不可小觑。朱棣借宁王的朵颜三卫(福余、朵颜、泰宁三卫)的八万骑兵“靖难”,结果宁王的封地“大宁”最终都作为军费赐给了朵颜三卫。而朵颜三卫最后就发展成了蒙古塞外三部中的兀良哈部,孝庄的娘家科尔沁部就是由朵颜三卫的福余卫发展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