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皇帝残害功臣,为何唯独郭子仪善终,却二十年里有苦难言

在唐代宗时期,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小插曲。当时唐代宗所疼爱的升平公主嫁给了郭暖,郭暖是郭子仪的儿子,所以郭家在当时位高权重,无限风光。

有一天郭暖和升平公主吵架拌嘴,公主从小刁蛮任性,丝毫不让,小两口吵到最激烈的时候,郭暖竟然脱口说出一句大逆不道的话:你如此刁蛮不过因为你是公主,你可知道,你父亲的皇位,是我爹让给他的。如果不是我爹不想当皇帝,根本就轮不到他。

升平公主哪里受过这样的委屈,所以她当时哭着跑到了皇宫去找唐代宗诉苦。可是让升平公主没想到的是,唐代宗得知事情原委以后,竟然对她说:郭暖说的确实在理,如果不是郭子仪不想要这个皇位,今天当皇帝的是谁真的就说不定了。可是另一方面郭子仪却被吓坏了,他还马上把自己的儿子捆了关押起来。

唐代宗得知郭子仪的做法以后,马上从中劝说,让郭子仪把郭暖给放了,他还对郭子仪说:"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小儿女子闺帏之言,大臣安用听?"

按照唐代宗的说法,他认为错的是自己的女儿,郭子仪不应该把小两口吵架的事情闹得这么大。但是无论唐代宗说什么,郭子仪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做法,他还把郭暖给打了,以此作为惩罚。

如此看来唐代宗和郭子仪之间的君臣关系十分融洽,而且皇帝对臣子毫无戒备之心,就连女婿苛待自己的宝贝女儿都没有任何怨言。可见,唐代宗很是卑微,但是对于这段历史有所了解以后,就会发现事实真相并非如此。在唐代宗的心目中,郭子仪并非可以完全信赖之人,郭子仪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一直过着憋屈苦闷的日子。

在《智囊》当中,关于这一段有如下描写:安史之乱后,天下安危,系于郭子仪一身达二十年。当其时,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

这段话虽然是对郭子仪的褒奖,可是郭子仪真实的处境却如履薄冰,处境十分艰难,郭子仪能够以功臣之身全身而退,是因为郭子仪始终秉持着一个原则,那就是"自保"

细数郭子仪如坐针毡的二十余载,堪称臣子典范,也将君臣关系的微妙之处体现得淋漓尽致。

01

乱世英雄

实际上郭子仪能够顺利的躲过皇帝的猜忌,在唐代宗残害功臣的情况下全身而退,和郭子仪早年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郭子仪和其他将士不同的是,早年郭子仪的表现平平,但并非他没有能力,而是英雄无用武之处。这一等竟然就是五十九年,当时天宝14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面对天下大乱郭子仪一马当先,对外采取了严厉的抵制姿态,并通过突出的军事才能为平定这场动乱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个时候是唐肃宗在位时期,唐肃宗对郭子仪的表现十分满意,《智囊》这里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如果换做是其他臣子,或许会因为唐肃宗的这句话飘飘然,可是郭子仪已经在官场摸爬滚打一辈子,他很清楚这句话从唐肃宗的口中说出来并非好事,而是灾祸。

02

功高震主

实际上这并非郭子仪多想,而是事实,因为唐肃宗在对郭子仪、李光弼两大功臣进行大肆封赏以后,就已经开始对他们二人产生怀疑。在公元前757年,当时朝廷要收复两京,这个时候郭子仪和李光弼已经同为宰相,唐肃宗认为他们已经不能再升迁了,所以就在考虑是否要将这个任务交给他们二人。

在唐肃宗犯难的时候,李泌提供了一个建议,他当时的说法是:郭子仪、李光弼已为宰相,若克两京,平四海,则无官以赏之,奈何?

李泌的话何尝不是唐肃宗的心声,所以唐肃宗开始处处挟制郭子仪,对此郭子仪也做到了心里有数,并没有强出头,而是按照唐肃宗的安排乖乖听话。就这样,无论是唐肃宗将郭子仪调派到其他地方任职,还是将他闲置,郭子仪都毫无怨言。因为郭子仪很清楚,自保比什么都重要。

据《智囊》记载:郭子仪有三年的时间一直无事可做,而另一边李光弼却堪当重任。当时唐肃宗的做法很明显,他没有让郭子仪和李光弼同时得到重用,而且郭子仪在唐肃宗晚年时期才再次被提拔起来,但是用完人唐肃宗就会马上将郭子仪闲置。唐肃宗的做法正是惧怕"功高震主"的表现,后来他还将郭子仪发配去修陵墓,这对于一代功臣郭子仪来说岂非是莫大的羞辱。

03

如履薄冰

唐肃宗离世后,继位的唐代宗比他父亲更狠,因为他忌惮郭子仪的功劳,所以想要除掉他的想法非常强烈。

可是在继位初期,郭子仪也得到了唐代宗的任用,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人比郭子仪更能让人放心。唐代宗为了留一手,只给郭子仪留下了二十个兵,然后就让他带兵打仗,这期间有多辛苦可想而知。

郭子仪为了自保没有任何情绪,反而欣然接受,因为在唐代宗上位以后,已经相继除掉了很多功臣,就连李光弼也在恐惧中抑郁而亡。此时郭子仪更是提心吊胆,每天拎着脑袋去上朝,所以郭子仪做事小心翼翼,不敢有一点马虎。

唐代宗时期,皇帝给郭子仪的封赏非常多,甚至还曾经要封他为尚书令,只不过被郭子仪拒绝了,皇帝给郭子仪金银土地他会笑纳,唯独官职郭子仪怎么都不敢碰。不仅如此,郭子仪还将家里弄成"半透明"式,白天家里人在做什么外面的人看得一清二楚。郭子仪在八十岁之前的二十年里,一直过着这种日子,旁人看他很风光,可是个中委屈只有自己清楚。

郭子仪85岁过世,只有人生中最后的五年时间里他过的非常舒服,其余的时间里,郭子仪有苦难言,所有的苦衷只能往肚子里吞。在《智囊》当中,对郭子仪的评价如下:再造王室,勋高一代。"大雅君子,社稷纯臣。

郭子仪一生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却为了自保一直活得小心翼翼,郭子仪有远见也有城府,他用自己的智慧保全了自己和全族人的性命,也堪称历史上的典型代表人物。

以上故事记载在《智囊》

《智囊》是什么?这是“明代奇才”冯梦龙所著智慧总集,人称“小资治通鉴”。全书收录先秦至明代1238个谋略智慧故事(加上点评中的同类故事,共有3000多个)。将古人智慧以故事方式展现,很有趣;然后解读提炼出人生智慧,有料。

清代大才子纪晓岚非常喜欢此书,无论到哪儿,此书都随身必备。曾国藩也对此书颇为推崇,曾谆谆告诫诸位弟弟:“此书务读三遍。”杜月笙也对《智囊》爱不释手,他识字不多,让别人读给他听,感慨道:“读懂此书,才算读透了社会。”

所以,我建议大家读读《智囊》。说心里话,有时你感觉缺少机会,实际是缺少智慧。

文言文基础差咋办?我正看的这套有翻译,疑难之处还有注释,只要识字就能看懂。而且有冯梦龙的分析点评,犹如画龙点睛。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