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孟尝君朋友满天下,当过多国宰相,为何他一去世就被立刻灭族

孟尝君虽然是寿终正寝而去世的,但是孟尝君去世以后,他的薛邑很快就被齐国、魏国等诸侯国联合起来给吞并了。可以说,孟尝君的后代,遭到了灭族的悲剧。

那么,原本孟尝君生前,非常的风光,而且他还先后当过秦国、齐国、魏国等国家的宰相,可是为什么,最终他却落到这样的结局呢?

我认为,孟尝君死后,之所以迅速就被灭族,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孟尝君对自己的定位没有做好。也就是,孟尝君的人生,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角色,他生前一直是没有考虑好的,也没有做好。

孟尝君当时有两个定位:一是做一个辅佐诸侯的宰相,二是做一个称霸一方的诸侯。不过,他一直在这两个定位之间摇摆不定,因此最后才变得四不像。

我们先来说做宰相的问题。孟尝君先后做过秦国的宰相、齐国的宰相、魏国的宰相。但是不管做哪一个国家的宰相,他当宰相的时间都不长。很快就被人家给撵走了。

孟尝君为什么做宰相的时间不长呢?为什么那些君王们先用他,最终又要把他撵走呢?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孟尝君虽然有很多的门客,最多的时候达到3000多人。但是这些门客很少有真才实学,大都是一些“鸡鸣狗盗”之徒。这样一些帮闲之人围在孟尝君身边,他们根本就不可能提供什么治国安邦的策略。因此,孟尝君自己也就没什么本事,不能给君王提供让国家强大的方略,君王最后就放弃了孟尝君。

固然,这是孟尝君做宰相做不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除此外,实际上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孟尝君这个人不够忠诚;二是孟尝君势力太大,引起了君王的忌惮。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士”固然都不会怎么忠诚于某一个君王,他们大都是哪个君王重用他们,他们就到哪个君王那里去效力。这也就是那个时期“士”们的生态。不过,君王并不这么看。在君王看来,“士”必须忠诚,从一而终。

孟尝君本来在齐国,他出使秦国,到秦国后,秦昭王觉得孟尝君是一个人才,就让他当宰相。但是当时一些嫉妒孟尝君的人,就对秦昭王说,孟尝君是齐国人,他当宰相肯定会帮着齐国。秦昭王听了这话,立刻就不想再用孟尝君了。不但不用了,而且还准备把孟尝君给杀掉,所以孟尝君才不得不逃出来。

后来孟尝君在齐国,也遇到齐王怀疑他的问题,这就是忠诚的原因。

再说孟尝君的势力太大。孟尝君手下人才众多,而且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的。这样的人,无论是哪个君王,都会忌惮他。因为孟尝君的威望太高,很多君王都担心他有推翻自己统治的野心。就算他没有野心,可能他手下的人想要做大,也会撺掇他那样干。所以,他在哪一个国家,和君王都呆不长。当年秦王之所以要杀他,就是把他当成威胁。

那么,孟尝君应该怎样做,他才能够确保自己不受到伤害呢?

我认为,孟尝君只能选择一种角色。要么他选择当一个宰相,要么他选择当一个君王。

如果想当宰相,他就应该按照宰相的规矩来做事,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要学会忠诚,他那些没什么水平的门客,就应该迅速解散。那些门客对于他来说,不是加分,而是减分,留着他们完全没有用,还会增加他的负担,让他受到忌惮。

如果孟尝君打算做一个君王,他也不是没有机会。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等,都是成功的例子。他完全可以跟着他们学习,也不要到处跑,就在一个国家之内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就做大了。

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就是“冯谖客孟尝君”,冯谖曾经在薛邑这个地方,给孟尝君收买人心,让孟尝君有一个立足之地。这事实上就是冯谖在为孟尝君最终作君王作准备的表现。但是孟尝君显然没有把这个事做彻底,他也就仅此而已,没有想过继续发展。

孟尝君没有继续发展,所以孟尝君在世的时候,似乎还没有什么。当孟尝君去世以后,他的门客们都走了,他的势力也都消散了,因此,其他那些害怕孟尝君的人,才会收拾孟尝君的后代。所以最终大家把孟尝君的后代给灭族了。

应该说,后世的这个结局,都是孟尝君给他们留下来的。

编辑:
返回顶部